遠景雖然可期,但是該項新技術,目前尚存在一些待克服之處,如前期成本高、投資回收期長、缺乏基礎設施、相關基礎研究薄弱、養殖品種不足、更具效率的電池儲存方式、缺乏跨領域的大量科學數據支持、經驗和技術支援不足、缺乏對生態和環境影響研究和社會認可、廢棄太陽能板正確的回收和處置方法等等,也成為該產業競爭的重點項目。
採取「因地制宜」的「水產養殖+太陽能」,可實現養殖業和太陽能發電相互融合、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產生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達到「漁電共榮」。台灣政府必須有勇氣面對現行存在的諸多缺失,儘速撥亂反正,尤其正值全球積極推動水產養殖之際,台灣在國內水產品供應不足,每年尚須自國外進口的水產品高達45.6萬公噸(其中對蝦類為6萬公噸)且對往外海發展未見具體的評估規劃,台灣養殖漁業政策卻以縮減魚塭為目標,很可能造成國內水產養殖產量的減少,致產生極大爭議;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討修正將大批魚塭,改為漁電共生的正確性:也應該先確立採不同養殖種類、養殖方式和規模的最佳營運模式;徹底落實「養殖為本 綠能加值」的政策宣示,並制定具體的問責機制,別讓「乞食趕廟公」;應優先推動以浮動太陽能+水產養殖的漁電生產模式,以供應養殖業者所需電力,再擴及鄰近社區;別扼殺了「水產養殖+太陽能」在台灣的發展空間!
*作者為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