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專訪《射雕英雄傳》德國譯者:金庸最該拿諾貝爾文學獎,可惜他去世了

2024-10-21 12:30

? 人氣

這是2008年9月17日,金庸在浙江海寧金庸書院奠基儀式上致辭。(新華社)

這是2008年9月17日,金庸在浙江海寧金庸書院奠基儀式上致辭。(新華社)

她的辛勤筆耕之下,金庸、莫言等中文作家的作品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德國讀者所熟知。她就是德國知名度最高的中文翻譯家之一:卡琳‧貝茨(Karin Betz)。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期間,貝茨接受了德國之聲的電話採訪。

德國之聲:您是怎樣走上中文作品翻譯之路的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貝茨:其實我當初並沒有想過有朝一日會去翻譯中文作品。我大學學的是漢學專業,我一直對中國以及中國文化很感興趣,也幻想著有一天能到中國去學習、生活。八十年代,我開始讀大學的時候,德國社會出現了一股「中國熱」,當時德國人對中國的興趣要遠遠超過現在,關注中國文學的人也更多。我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開始漢學專業的學習的,我是先學古文經典,後來才開始學習現代漢語。當時就會經常接觸到翻譯工作,比如翻譯《易經》和《詩經》等等。我的碩士畢業考試選題是唐詩,而碩士論文的主題則是中國的朦朧詩。總之,大學時代,我就做過很多翻譯工作,比如翻譯朦朧詩和中國後現代詩歌等等。

不過,當時做翻譯,只是學習和愛好而已,並沒有想過做一名職業的文學翻譯家。結束大學學業後,我先後在日本和阿根廷生活過幾年時間,學習日語和探戈,後來還在企業界做了五年的國際項目協調。再後來,我決定去法蘭克福大學攻讀漢學博士。博士畢業後,我先後在法蘭克福大學和哥廷根大學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很遺憾,這兩份工作都沒有得到續聘,中文作品的翻譯就漸漸成了我的全職工作。尤其是2009年,中國是法蘭克福書展主賓國,這之後找我翻譯中文作品的出版社也越來越多。

德國之聲:您剛才說,八十年代,德國社會對中國的興趣要遠遠大於現在。這種說法有點令人意外,八十年代,中國還比較落後,而現在,中國已經成了具有巨大政治經濟影響力的的世界強國。德國社會對中國、對中國文學的關注,現在不是應當更大嗎?

貝茨:我倒不覺得這一點令人意外,八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變革中的中國,很多近現代中國文學作品,包括矛盾、老舍、莫言被介紹到德國,張藝謀的《紅高粱》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我覺得,當時的中國給人更多的是更為積極的聯想:改革、開放、革新等等,中國讓人感到新奇。而現在,很多人想到中國時,首先會聯想到新聞審查、壓制、缺乏自由等等。當然現在也有很多人去讀來自中國的文學作品,比如劉慈欣的作品。總體而言,在德國,在西方,在整個世界,人們對中國的了解還是太少。相比之下,中國人對西方的了解要深入得多,這也是我希望通過我的翻譯工作、講座活動,想要改變的一個現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