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與莫迪會面時表示,「雙方應該加強溝通合作,增進戰略互信」;莫迪也回應說,「相信彼此會敞開心扉來對話」。雙方一來一往,就有評論家指出,這是「中國的戰略性勝利,印度的策略性成功」,意即中共能夠在戰略上穩定中印關係;而莫迪也得到一個向國內交代的「果實」。
西方媒體也評論,金磚國家的成立,主要是為了制衡美國主導的七國集團(G7)。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金磚國家跨越地域、種族、宗教,體現了國際多樣化、多元化的發展;而G7則是具有白種人、基督教為主的單一價值觀。金磚國家顯然更能迎合國際多邊主義的趨勢。
為了擺脫美元在國際金融的掌控地位,並與全球跨境支付最主要的金融訊息傳輸系統「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從事競爭,中俄都提出大幅改變全球金融體系的建議,包括創建一個多邊金融支付平台的「金磚之橋」(BRICS Bridge)。據此,俄方曾提出建立金磚國家單一貨幣的構想,雖未被列入此次峰會議程,但在多個主要產油國成為金磚成員國後,會不會推動發行性質相當於「石油人民幣」的單一貨幣,仍備受外界矚目。
金磚國家在政治、經濟及人文領域皆有進展,惟在促進防務合作方面鮮有作用;因此有中國大陸學者指出,防務合作不代表轉為軍事聯盟,在地緣衝突及國際秩序變亂下,金磚合作拓展至軍事領域,應有助區域穩定及和平。克里姆林宮外交政策顧問烏沙科夫(Yuri Ushakov)甚至建議,「金磚國家必須將全球南方與東方集結起來制衡西方。」
美國當然不會樂見上述的情況發生。尤其美國視印度為印太戰略的核心,對印度的對外政策動向特別感到關切。事實上,印度長期採不結盟政策,同時參與美日澳組成的四方聯盟,以及中俄主導的上合組織,這就凸顯了印度兩面討好的外交手段,不會輕易選擇遠離西方。
對此,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派翠克(Stewart Patrick)表示,中印關係緩和符合雙方利益,但它們的長期地緣競爭仍會存在;印度無意「用中國的霸權取代美國的霸權」,也不願讓金磚國家成為一個「反西方集團」。其他像巴西和南非這些金磚國家,它們是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取得平衡的方式,而不是找選邊站隊的機會。
外交議題並非下個月美國總統大選的聚焦所在,但選前召開的這次金磚國家峰會,已對選後美國新政府釋出了一個重大的外交訊息,那就是:國際政治體系已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未來美國還能繼續掌控主導權和發言權嗎?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