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猶太人最大宗來自1880年代俄國排猶時逃來的俄裔族群,抵達時大多一窮二白,聚居在紐約下東區貧民窟,不僅遭美國其他族群瞧不起,連之前先一步移民進來已經站穩腳步的前幾波猶太移民也深怕被他們拖累,竟然不相往來,更不通婚,還各上各的教堂。他們從貧無立錐之地、孤立無援之中拚死奮鬥起家。
1920年代,美國響噹噹的人物,包括福特汽車的亨利福特,首度飛越大西洋的林白,以及甘迺迪家族中日後甘迺迪總統的父親喬甘迺迪,都是反猶大將,哈佛大學校長洛維爾主張限制猶太學生名額,其他長春藤盟校立即跟進。認為猶太學生占比過高,以希望學生組成符合人口比例為由,限制猶太學生占入學人數比例,導致猶太新生比例從1925年的27.6%,到他退休的1933年僅剩15%。醫藥界、高級俱樂部、高級旅館都不歡迎猶太人,政府部門、法院、醫院、大企業、金融業全數拒聘猶太人,房地產交易界也同樣排擠猶太人。
也就是說,猶太人在美國是比「從零開始」還要更糟,可說是從負數開始奮鬥,短短數十年內,卻能翻身從負債變成資產,掌握「鈔票、選票、媒體」三大法寶,在美國政界呼風喚雨,與福特、林白、喬甘迺迪帶頭反猶的1920年代全然相反。
以色列國家的處境也經歷類似的過程,1948年建國時,美國考量阿拉伯國家在石油、航運方面的重要性,起初不僅不支持以色列,還施以武器禁運,深怕以色列會引起戰爭造成美國的困擾。當以色列加入英法行列打響第二次中東戰爭,引發蘇伊士運河危機,美國氣得跳腳,與蘇聯一起共同逼令撤軍。
1967年以前,法國是以色列最大的武器供應國,直到六日戰爭,法國拒絕提供武器,美國才取而代之,六日戰爭在將士用命下壓倒性勝利,終於改變美國對以色列的態度,讓以色列成為美國在中東的代理。
台灣人一方面欽羨猶太人,一方面又覺得猶太人神祕莫測,在不了解下,認為猶太人就是天生優秀,以色列天生優越,但是,其實不論猶太人或是以色列,都是從遠比台灣條件更惡劣的泥淖中奮鬥起家。
台灣人也常認為以色列能建國,是因為猶太人極度團結、擁有強烈建國意識,事實也不盡然如此,猶太人在長達千年的大流散過程中,絕大部分時刻都沒有建國意識,更無所謂團結可言,而是隨人顧性命,認為只要家族會賺錢、結交各國權貴,融入當地社會,就能保命,有一國屠殺猶太人,大不了逃到另一國。直到近現代都還是如此,愛因斯坦最初也認為自己是德國人,沒有太多猶太認同,也就甭說團結或建國意識。
直到二十世紀初風起雲湧的全球排猶風潮,從歐洲,到拉丁美洲,猶太人無處不被迫害,以至於最終在德國遭納粹屠殺六百萬人,這血淋淋的教訓,終於讓猶太人覺醒:沒有自己的國家,終究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