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止跨國收養的消息傳出的那一天,美國肯塔基州陽光明媚。
艾米(Aimee)剛送完女兒格蕾絲 (Grace)上鋼琴課,她坐在車子裡聽見中國消息,「我馬上就哭了,然後我第一個想法是⋯⋯這就是終結了,沒希望了。」
艾米今年47歲,擁有四個兒子。2017年,她從中國廣東收養了一歲的格蕾絲 (Grace),因為想有個姐姐能陪伴她,一起分享出生地的歷史文化, 艾米在2019年再申請收養。很快就被配對到五歲的潘妮洛普(Penelope)。
美國是中國跨國送養最主要的接收國。1970年代末,中國嚴格實施「一胎化」政策控制人口成長,在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下,大量女嬰和殘疾兒童被棄養。1992年,中國開放跨國收養;那一年,有206個兒童被送到美國。
這有賴宗教團體和媒體的渲染,以及歷史的配合。1993年,美國《紐約時報》曾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武漢棄嬰被收養到紐約的故事。美國福音派也發起募捐,鼓勵信徒收養。而當時,原為美國主要送養國的韓國,正在決心洗走「嬰兒送養國」的標籤,送養人數大大減少。
美國家庭於是把目光轉到中國上——2005年,美國接收中國孤兒數量達到7903個,為歷年最高。
米里安.艾弗里(Myriam Avery)是愛加倍(Agape Adoption)收養機構的執行總監,擁有20多年協助美國家庭收養中國孤兒的經驗。
她告訴BBC記者,疫情前該機構有六成個案都是申領中國孤兒。在她看來,美國人喜好中國兒童背後「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有一個非常好的(送養)模式」。
米里安說,收養兒童的過程會混雜很多情緒,而在處理手續的過程中,家庭心力很易被消耗,「但中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友好、有效率,這是她在與其他國家交接中感受不到的。
此前,中國所有收養手續都由隸屬民政部的「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CCCWA)負責。米里安說,中美雙方有一個共享的網路平台,可以迅速地分享收養資訊和跟進進度。她感受到,雙方的目的都是「想讓孩子有個家」。
所有受訪的家庭都有提到自己選擇中國的原因,一部份是因為制度的穩定。「習主席說過,他希望中美之間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但因為我們不同,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合作,但這(收養)卻是非常成功。」艾米這樣覺得。
外國人收養中國孤兒的流程大概是這樣:父母要先完成「家庭研究報告」(home study),再透過仲介向中國收養中心提交申請和進行配對。
當他們拿到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發出的批准信、美國領事館發出的《海牙收養公約》第五條(俗稱Article 5),確認養父母人合條件及批准收養後,中國會在幾天內簽發「旅行許可」(Travel Approval),美國的收養家庭父母就可以出發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