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跨國碳市場:對台灣製造業極具意義
對有些需要資金協助的開發中國家、小島國家而言, COP現場常見反映「碳權離它們很遙遠」,實際上的確有難度。但將來透過跨國碳市場機制,可以拉近距離。
李長庚說,以工業、製造業為主的台灣,企業參與碳市場有其必要,若能在一定機制下進行跨國交易,比如台灣某個製造業大廠,與其他開發中國家島國合作,透過資金、技術協助和好的方法,幫助他們在農業、畜牧業或是森林裡面產生更有效的碳權,就可以作到雙贏。
「我相信只要把機制建好,未來在市場裡就能迅速發展,即便碳權品質仍有相當疑慮,但這些只是過程。」他相信,隨著碳交易的成熟,會有愈來愈多機制來輔助,以確保參與碳市場的環境與社會效益。
他說:「假設碳權交易可以跨國合作的話,未來在氣候金融發展上,是一個蠻大的里程碑,尤其對台灣製造業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談川普影響:不悲觀,仍有許多國家、企業、組織投入氣候行動
美國準總統川普曾經揚言要退出巴黎協定、提高化石燃料使用、取消電動車補貼方案,李長庚說,川普在2016年就曾退出過巴黎協定,當時並未讓全球因應氣候變遷的行動緩下來,仍有許多企業繼續參與低碳轉型。
李長庚認為,儘管川普揚言退出事件,可能會打亂全球氣候變遷進程,但目前有這麼多國家、企業、組織依然投入其中。距離2050淨零碳排目標挑戰仍大,若有重大性技術或新科技突破,將能加速緩解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讓青山常在、綠水常流,讓社會可以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