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周一觀塘案環評大會再次召開前,行政院長賴清德釋出一個重大政策轉變:若觀塘天然氣接收站案環評能通過並順利興建,政院就能同意經濟部重新評估深澳電廠停止興建的可能性。
這是拿「桃園替新北,觀塘(或是說藻礁)換深澳」,蔡政府打什麼算盤?可行性與風險多大?
依照經濟部長沈榮津與賴清德在立法院的說法,政府規畫燃氣機組發電要從現在的約35%,提高到2025年的50%,天然氣用氣量會大幅增加,所以中油有設第三接收站的必要。如果觀塘案通過順利推動,政府會盤點跟檢討燃氣機組的能源規畫,若按新的規畫,也就是第三接收站可以滿足用電需求,政府可以重新評估停止深澳電廠計畫。
用白話文說,就是台灣社會(或是說環保團體、環評會的學者專家委員),能夠讓桃園觀塘蓋第3天然氣接收站的環評通過,讓國內天然氣供應能量增加,政府可以有「新規劃」─即增加天然氣發電機組,這樣有可能讓深澳的煤電廠不必興建。至於「盤點跟檢討燃氣機組的能源規畫」後的新規劃,首選之地當然就是在桃園大潭電廠多增加發電機組。
先看看北部供電規劃情況;北部的核一、核二明年起陸續除役,這代表的是北部未來要短少325萬瓩的核電;基隆協和電廠依照時程也要在2024年除役,又少掉200萬瓩。取代的供電主力就是在大潭電廠大幅擴廠,台電已規劃從目前的7部機組(包括緊急供電機組),一口氣再增加4部發電機組,這可以讓大潭電廠增加316萬瓩的供電容量,也讓大潭超越中火成為全台最大的電廠,顯然過去蔡政府說朝「分散式電力供應」的話再成笑話、虛言。
不過,雖然林口電廠也會有160萬瓩新機組完成,但在考慮到電力需求正常成長所增加的用電量,大潭增加的316萬瓩並不足以全部補償核電減少的325萬瓩,這也是蔡政府要強推裝置容量120萬瓩的深澳煤電廠之理由。
因此這次賴清德說觀塘案通過,深澳可考慮不建,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大潭再增加幾個機組;這也是最方便可行的作法。因為新蓋電廠馬上會引發民眾抗議,但大潭原本就已經有運作的電廠存在,增加機組對民眾而言「較無感」;而廠區面積大、超過100公頃,多增機組問題不大,加上天然氣輸送亦沒問題,因此如果深澳真停建,可行性最高的計劃,就是在原規劃在大潭增加的4機組外,再多增2機組,其供電量就超過深澳了。
深澳不蓋,雙北最擔心的空污問題可稍解警報,不過,桃園的民眾就「辛苦」了;大潭已經有7個天然氣機組在「燒好、燒滿」,現已規劃再增加4個機組,如果再增機組,桃園民眾承受的空污必然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