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維越不穩?無差別攻擊在中國激增 專家:經濟大環境低迷,被生活壓垮就「報復社會」

2024-11-26 09:30

? 人氣

他認為信心喪失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在因經濟環境導致的巨大生活壓力下,「比較好的年頭裡,一個地方艱難,那就換一個地方、換個公司,生活依然是有希望的,但現在一切都愈來愈難」,在失業率高企、難找工作等情況在疫情后形成常態之後,「你能看到這種艱難是很難過去,不是說換個地方就能變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今年的傷人案有何不同

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今年10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非在校生的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為17.1%。從2023年起,中國的青年失業率持續處於較高水準,曾一度升至21.3%,官方曾經一度暫停發佈該項數據。

慕容雪村注意到,近一年來網絡上的「呼喊式維權」增加,市民在遭受到不公正的對待之後,無法有效透過司法制度去解決,「只能通過網上呼喊」。

另一方面,他也注意到年輕人結伴自殺的案件增加,「官方也沒有通報這些人是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大概能夠想像這些人是因為絕望、走投無路才會選擇輕生。」

他指目前中國社會彌漫絕望與憤怒的情緒,當無法釋放的時候。「假如那個人不甘心這樣就死,那麼他們會做什麼?」

研究社會發展以及犯罪學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鍾華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過去在中國生活感到絕望的人部分會選擇自殺。「社會邊緣的人其實是會選擇自殺,但是大家都不太關注。」

她指往年選擇自殺的人群通常都是沒有聲息,惟當「個人式的恐怖主義」事件開始出現,由於事件有着公共性,導致傳播力度廣泛,「微信、微博、小紅書傳播得極快,他得到了這麼大的關注,其他人本來想自殺的,就會想反正都要死,不如死得轟轟烈烈,多拖幾個人下水。覺得社會對他不公平,就做了這種事情。」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發生持刀傷人事件中,一封被指是21歲的徐姓犯罪嫌疑人的遺書在網上廣泛流傳,裡面提及「這個世界需要被改變,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我寧可死也不願再被壓榨與剝削,我希望以我的死推動勞動法的進步。」BBC無法獨立核實這段文字的發佈時間和來源。

這種「報復社會」案件的頻繁發生,鍾華指背後涉及傳播之後帶來的模仿效應,「這部分人本來就絕望了,另一方面看到了一個模式,有一種模仿的效果。」她指這種後續的模仿效應在過去亦不罕見。

她也觀察到今年類似的案件發生得更為頻密,指往年在社會上處於邊緣狀況的人可能還存在一些希望,但伴隨整體經濟情況下行,「今年是格外的絕望,會有一種悲觀的氣氛,很大程度就是他們沒有收入,生活上出現一些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