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民進黨台北市議員許家蓓的公祭在台北市懷愛館舉行,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代表頒發表揚狀,並以黨旗覆棺,其伴侶、同黨立委吳沛憶穿著白衣捧牌位悼別。而許家蓓在今年5月確診子宮內膜癌,一路積極治療、抗癌,仍於9月18日過世,享年48歲,她分別於2014、2018、2022年當選議員,任內地方建設及服務案達近萬件,勤跑基層獲各界好評。
今年9月19日,立法委員吳沛憶在社群平台首度公開她與另外一名政治人物、台北市議員許家蓓的同志伴侶關係。這是許家蓓因為罹患子宮內膜癌離世的隔天,吳沛憶刊出兩人手牽手的照片悼念、稱呼對方為「人生最好的伙伴」。
台灣是亞洲保障同志權益最進步的地方之一。2019年,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方,但根據2024年最新統計,在台灣出櫃的政治人物只佔所有民選政治人物的0.03%,遠低於同志人口比例,代表性明顯不足。有同志團體認為,她的表態不僅勇敢,也對同志平權運動具有力量與意義。
現在已是二十一世紀,民智已開,LGBTQ 已逐漸為人民所接受,隨著社會轉型和政治轉變,是有助於公眾對 LGBTQ議題的態度,學者 Barclay 和 Flores 在2015年研究顯示,法院裁決支持 LGBTQ 權利的政策,似乎也增加了冷漠人群的接受度,而學者 Garretson 在2018年研究發現,媒體正面描述 LGBTQ 議題,能有效增加社會對 LGBTQ 族群的接受度,而根據學者 Flores 在2015年研究,發現2004 年只有 31% 的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十年過後的 2014 年,大多數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而美國社會大眾已顯著轉向支持、促進保障 LGBTQ(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和酷兒)權利的政策,例如在過去歷史最爭議的同性婚姻、允許男女同性戀者服兵役等議題,今天已獲得美國社會大多數人的支持,然而,檢視1989 年至 2019 年美國 LGBTQ 政策議題,這三十年變化,出現了兩極分化,呈現民主黨人變得更加支持,但共和黨人卻更加反對同性戀權利,而根據研究數據顯示,造成這種變化不是因為選區劃分、社會大眾輿論兩極分化或精英反彈,而是在共和黨國會議員進行內部推動所形成的局面,一方面,支持 LGBTQ 的民主黨國會議員,則為風格溫和的成員居多,於是最後產生劇烈的落差,從中可見美國公眾在 LGBTQ 輿論變化,並未普遍反映在聯邦政策的變化中,聯邦政策和公眾輿論之間已脫節,也反映出國會議員制定的政策,是被政黨意識形態所控制,而非真正的民意,而美國在過去推進 LGBTQ 議題的其他聯邦政策,從使同性戀行為和同性婚姻合法化,到擴大就業保護,主要為最高法院裁決或行政命令的產物,未來只要是法院或總統有其他意見,都可能會推翻這些得來不易的成果,而上述問題現象,為聯邦立法功能未發揮的缺失,使 LGBTQ 群因缺乏保障而變得脆弱,LGBTQ 生活在奉行保守主義的州,變成無法享受基本人權的保障,故國會需更多 LGBTQ 族群出身的議員,才能確保政策的多元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