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機訊息好像永遠讀不完?行銷專家:人的大腦有限,我們正在一個過度廣告的時代

2025-01-29 07:30

? 人氣

2024年11月13日。雪梨,一名青少年使用手機造訪社交媒體。(AP)

2024年11月13日。雪梨,一名青少年使用手機造訪社交媒體。(AP)

媒體暴增的時代

另外一個使訊息失效的原因則在於各式各樣傳播媒體的發明,使得溝通管道呈爆炸式地劇增。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電視台至少就可分成商業台、有線台及付費台三種;電台則至少有AM及FM兩種;戶外廣告則又可分成海報及廣告招牌兩種;報紙則有早報、晚報、日報、週報及週日報等;至於雜誌,則有商業雜誌、貿易雜誌、大眾化雜誌、專業休閒雜誌、針對某特定階層的雜誌等。

而任何可以移動的東西,例如公車、卡車、電車、地下鐵、計程車等,都可以成為訊息的帶動者;連個人都可以成為名牌衣飾的活動廣告。

再舉廣告業為例。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人每人每年的廣告消費額是25 美元。到了今天,這個數字已漲了十五倍(通貨膨脹當然是一大因素,但廣告量大增也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你對所購買產品的了解度是否也增加了十五倍呢?你或許接觸了更多的廣告,但心裡卻只能吸收一定數量的廣告而已。其實,每個人的廣告吸收量真的有限,即使是每年25美元的廣告消費都很可能已超過了此一限度。

美國人在平均每人每年的廣告消費額達376 美元時就已是加拿大人的兩倍,英國人的四倍,法國人的五倍。

或許沒有人會對廣告主的財務能力產生質疑,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懷疑消費者對廣告的吸收量究竟有多少。

每天,數以千計的廣告訊息互相競爭,為的只不過是想在消費者的腦海裡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千萬不能有任何差錯,因為消費者的腦海真是一片競爭激烈的戰場。這場戰爭不僅激烈,又沒有陣地及碉堡。

廣告是一種一出差錯就會付出慘烈代價的行業。但在經過無數場戰爭後,也從中發展出一些理論,有助於解決過度溝通的社會所引發的難題。

產品暴增

另一個造成廣告訊息失效的原因則是因為產品的數量和種類與日俱增。

就以食品業為例。一般美國的超級市場裡展售不下一萬兩千種各個不同廠牌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真是再多眼也望不完。事實上,產品的暴增很可能愈演愈烈。在歐洲,很多廠商在興建比超級市場還大的所謂「大賣場」(hypermarket),場地的擴大相對也使展售的產品更是琳琅滿目,數也數不完。位於辛辛那堤市的一座名為「大大」(Biggs)的美國第一座大賣場,其貨品之廠牌及種類已高達六萬種。

顯然地,貨物包裝運輸業也推測該產業可望欣欣向榮。當今的統一商品條碼(UPC)已達十位數(美國社會安全卡上的號碼才只有九個位數,而這套系統是計畫用來處理高達兩億以上人口所設計的)。(相關報導:網紅、直播主贊助大失血?金融詐騙太猖狂 9大公股銀行齊對社群「抽廣告」 更多文章

此種暴增的情形同樣也發生在工業界。根據統計,全美登記有案的產業公司至少有八萬家。隨便舉兩大類來說好了,生產離心機幫浦的廠商有二百九十二家,生產電子控制器的則有三百二十六家廠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