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以醫藥界為例。全美的醫藥市場大約有十萬種處方藥劑,雖然其中也有不少是由醫學專家指定開立給病人使用,但絕大多數都是由開業藥劑師依醫師處方箋來配藥。對於這些藥劑師來說,要把市面上這些藥品的名稱都記住可真是項艱鉅的工程。
其實,與其說艱鉅倒不如說是完全不可能要來得貼切,若能記得其中一些藥名就很不錯了,就連世上最聰明的人也無法將這十萬種藥名一一記在腦中。
一般人是如何處理這些暴增的產品及傳播媒體呢?老實說,處理得並不是很好。根據多項研究結果顯示,許多人的腦子已出現一種「過度感覺」的現象。
科學家發現,一般人所能接收的感覺是有一定限量的。超過此一限量時,頭腦會一片空白,也會拒絕進行正常運作。(牙醫師常喜歡根據此一發現,將其運用在行醫上。他們會將耳機放入病人耳中,並將音量盡量調高,直到病人因此忘記疼痛為止。)
廣告暴增
當廣告之效力每況愈下的時候,廣告量卻大量激增,這真是相當矛盾的事。不僅數量急遽增加,就連借助廣告的人也快速增加。
醫生、律師、牙醫以及會計師等各行各業的人也都開始依賴廣告來打響知名度。甚至像教會、醫院,以及政府等機構也都設法為自己打廣告(美國政府最近一年花在廣告上的費用即高達2億2,885萬7,200美元)。
專業人士過去一直認為打廣告會破壞其事業形象。但由於競爭日益激烈,使得律師、牙醫、驗光醫師、會計師及建築師等也不得不借助廣告來為自己促銷。
總部設在克利夫蘭市的海德法律顧問公司(Hyatt Legal Services)每年花在電視上的廣告費達45萬美元。至於另一家規模頗大的法律顧問公司賈科比和梅爾(Jacoby & Meyers),其每年的廣告花費也相當可觀。
在醫界方面,也漸漸需要打廣告了,理由很簡單:我們這個過度溝通的社會同時也即將成為一個醫師過剩的社會。根據美國衛生部的估計,到了一九九○年,過剩醫師的數量將達到七萬名。這些過剩的醫師要如何讓病人上門來求診呢?當然就是靠廣告了。
反對打廣告的專業人士認為這有損其專業形象,確實沒錯。可是在今天,若想藉由廣告而達到有利的促銷,那這些專業人員勢必要從偶像的地位上走下來,將耳朵靠緊地面,聽一聽客戶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臉譜出版《定位:在眾聲喧嘩的市場裡,進駐消費者心靈的最佳方法》,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相關報導: 網紅、直播主贊助大失血?金融詐騙太猖狂 9大公股銀行齊對社群「抽廣告」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