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輕艇激流選手張筑涵11月中開使在日本展開為期20天的訓練,為明年2月的歐洲公開賽積極備戰,並以2026年名古屋亞運為長期目標。這次是她首次來到日本的「輕艇激流中心」進行訓練,訓練空檔也接受《風傳媒》的訪問,相較於台灣的訓練環境,張筑涵認為,該中心的正規場地和穩定的水量,使她能夠更系統化地提升技術。
張筑涵是台灣頂尖的女子輕艇運動員,朋友通常暱稱她「豬排」,專攻輕艇激流K1項目。她從小學六年級開始接觸輕艇,並在國內外賽事中屢創佳績,成為台灣輕艇界的代表性人物。張筑涵曾多次參加亞運會,在2014年仁川亞運獲得銀牌、2018年雅加達亞運獲得銅牌,並在2022年杭州亞運勇奪金牌,成為台灣首位在該項目奪金的運動員。此外,她於2020年成為首位參加奧運輕艇激流項目的台灣選手,並成功取得2024年巴黎奧運的參賽資格,展現了持續進步的決心。
台灣缺乏人工激流場地 赴日訓練提升水上耐力
張筑涵表示,由於台灣缺乏人工激流場地,水量也因天氣影響時常不穩,這樣的情況限制了她的訓練頻率。然而,在日本的正規場地上,她能進行流速控制和技術細節的訓練,有助於累積更多技術經驗。此次訓練行程約20天,雖尚未結束,但張筑涵已專注於提升水上耐力,期望在公開賽中提升競賽實力,長期則以2026年的名古屋亞運為主要方向。她強調,短期內將全力以赴,完成當前目標,並逐步朝著亞運的長期目標邁進。
與過去的比賽制度不同,未來可能會有所改變。針對未來可能實施的積分制,張筑涵探討了其影響。她指出,若改為積分制,選手將需要頻繁參加不同層級的比賽,積累足夠的積分以取得奧運等高層級賽事的參賽資格。由於主要比賽多集中於歐洲,亞洲選手需長途跋涉參賽,經費負擔顯著增加,加上簽證限制,使得長期停留歐洲困難。頻繁往返造成的旅費支出、訓練時間減少,及時差適應等問題,無疑成為選手的一大挑戰。
未來國際賽事恐改制 張筑涵:對亞洲選手會是一大挑戰
此外,張筑涵強調,輕艇激流賽事涉及器材的運輸與保養,隨著比賽頻繁,器材的損耗風險增加,若需在比賽過程中修理或更換器材,可能影響選手的心理狀態和技術發揮。她坦言,這樣的情況對亞洲選手而言並不友善,頻繁移動不僅消耗體力,也影響準備的完整度。儘管如此,張筑涵表示,積分制目前尚未確定實行,她會密切關注相關動向,並針對未來的賽事變化調整訓練計畫,以應對可能帶來的挑戰。
張筑涵提到,目前短期目標為公開賽,長期則瞄準名古屋亞運。她透露,2024至2026年間的訓練及比賽計畫已和教練討論完畢,將參加特定比賽作為訓練一部分,並設定在大型賽事中達到特定排名的目標,持續努力達成近期和長期目標。此外,張筑涵在近期獲得了「創紀錄獎」,她表示,這份獎項帶來的不僅是對自身努力的肯定,更是對輕艇這一冷門運動項目的支持和鼓勵。張筑涵認為,這次獲獎讓她感到非常開心,因為創紀錄獎的意義與一般獎項有所不同。
獲頒「創紀錄獎」 張筑涵:鼓舞冷門項目選手
張筑涵解釋,創紀錄獎並非僅僅頒發給獲勝選手,而是專門鼓勵那些在比賽中突破自我、創造新紀錄的選手。這筆經費可以幫助她在訓練上取得更大的進步,同時讓輕艇這類冷門項目得到更多的曝光機會。張筑涵表示,這個獎項不僅是對個人努力的肯定,更是一種社會對於冷門運動的支持,讓更多人了解到輕艇這項運動的存在。她特別感謝創紀錄獎的設立,認為這樣的獎項對運動員來說是一種激勵,讓冷門項目獲得更多關注,期望未來能有更多人投入,共同推動輕艇運動的發展。
「王楊嬌體育賽事創紀錄獎」由公益信託王楊嬌信望愛基金與財團法人大眾教育基金會於2024年共同設立,旨在表揚在國際賽事中創造台灣新紀錄的運動員。無論選手是否獲得獎牌,只要在比賽中突破台灣紀錄,便有資格獲得此獎項。此獎項不僅提升了非熱門運動項目的關注度,也幫助選手取得更多經費,持續在訓練和比賽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