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青少年社群平台禁令─控制、自由與成長的拉鋸戰

2024-11-29 05:30

? 人氣

澳洲國會通過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平台法案。(示意圖,美聯社)

澳洲國會通過禁止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平台法案。(示意圖,美聯社)

在全球數位化浪潮中,青少年與社群平台的互動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11月27日,澳大利亞眾議院以壓倒性票數通過了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無論父母同意與否,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平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項由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內塞 (Anthony Albanese)推動的法案,直接瞄準TikTok、Instagram、X(前稱Twitter)等平台,違規企業最高將面臨近5000萬澳幣的巨額罰款。倘本法案經參議院通過,澳洲將成為世界上對青少年數位行為立法最嚴厲的國家。

這項法案點燃了兩極化的爭論。支持者認為,這是一場保護孩子免於網路危害的戰鬥,國家有必要出手遏制社交媒體無止盡攫取青少年的注意力與商業利益。然而,批評者卻直指這是政治作秀:孤立孩子、壓制自由,只會引發更深的問題。封禁青少年檯面上的網路社交管道,可能轉向暗網或其他更危險的途徑,並未解決網路危害問題,反而將孩子推入更黑暗的慾望深淵。

澳洲執政當局展現的嚴厲態度,正與臺灣形成鮮明對比,台灣目前的法律規範更強調家庭與教育的力量,而非對平台的剛性約束。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要求父母等實際照顧人,應禁止兒童及少年閱覽有害身心健康之網際網路內容,但仍缺乏具體的限制措施。

台灣現行法令強調父母的責任以及教育的力量,僅在模糊範圍內規範未成年人的數位資訊暴露,然而目前依賴家庭、教育自律的模式,能否應對高度吸引人的數位社交環境?

對於大多數青少年而言,社群媒體不僅是娛樂,更是社交、學習、甚至探索自我的場所。數項臺灣學者的研究揭示,每天使用社群平台超過兩小時,孩子的學業成績明顯下滑,與朋友面對面交流的時間也在減少。但另一方面,這些平台也成為他們建立同儕關係的核心渠道。那些長期暴露於社群串文的孩子,更容易順從群體意見,甚至內化社交壓力,但也正是這樣的互動,幫助他們找到了自我認同與歸屬感。

社交平台對青少年的影響,難以一刀切是惡或善。面對青少年與社群媒體的複雜關係,專家也建議應結合教育與技術手段,尋求綜合的解決方案。一方面,學校和家庭應加強媒體素養教育,幫助青少年理解網路資訊的真實性,並提升應對網路風險的能力。另一方面,平台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通過設計友善的使用模式與算法,遏阻推送不實內容。

澳洲的社交平台強制性禁令、中國的網遊時間限制、以及臺灣對家庭教育的寄望,代表了不同國家面對數位時代的選擇。面對國家權力與網路平台的拉鋸戰,問題不在於要不要限制,而在於如何限制:限制是否能保護孩子的同時,給予他們一片空間去嘗試、去犯錯、去學習?

過度的壓抑則可能壓垮探索的勇氣,作為家長,我希望在確保孩子參與網路活動時安全的同時,也能享有自由的探索空間。當孩子能探索,能參與,能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意見,這是青少年參與公民社會的重要成年儀式,也是社群平台與使用者可以達成的雙贏局面。

當我們為青少年設計規則時,我們也應問問自己,是否能在安全與自由之間找到那條隱約的平衡線。我們的目標,不是控制青少年的未來,而是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方向。

*作者為公務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