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訪美,最重要的,其實不在於她「說」了什麼,而在於她「聽」了什麼。
停留在四字訣的說文解字
許多人關切她訪美期間的發言,逐字分析,逐句條理,意圖微言中挖掘大義,破解民進黨陣營外交、兩岸決策的玄機。主要是這位總統候選人,距離大位已是如此接近,對於關鍵性議題的主張卻越是固執地模糊飄渺。大家期待她用中文講不清楚(或不講清楚)的,用英文或許會比較直接明朗。
結果呢?落空了!訪美結束,所有媒體還是繞著「維持現狀」、「求同存異」等四字訣說文解字。訪美前,訪美後,沒有更為清楚。
因此,蔡英文大老遠、大陣仗跑到美國去「說」些什麼,其實一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究竟去「聽」了什麼?
會影響大選,影響台灣未來發展的,是她所聽到的,不是她所說的。
那麼,我們就要瞭解,她「聽話」的場合有哪些。最關鍵的當然是國務院!蔡英文6月4日在民進黨祕書長吳釗燮、立法委員蕭美琴及民進黨駐美代表處執行主任彭光理等人陪同之下,被安排進入華府國務院,拜會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台灣媒體視此為極高規格的接待,比起往昔民進黨高層訪美飽受冷落的際遇,蔡英文得以進入國務院,見到副國務卿等級人物,這當然是高度「禮遇」。不過,這裡隱藏著一個玄機:雙方固然依照默契,民進黨方面不證實蔡英文與何人見面,美國務院也不予證實。面對記者的詢問,蔡英文表示,「所有行程安排包括餐會,是『成功』的;不過,所有在華盛頓DC的開會、拜會,只是『順利』的。」最後,對於這項綠營為之雀躍的「外交成就」,蔡英文在媒體前的反應是,面帶笑容回答,「事實就是,我走進去了!」
與美方高層的晤面,堪稱「順利」,而不能謂之「成功」,這究竟是怎樣的場景?最後,就只能把走入國務院的「事實」,做為具體外交成果!顯然,蔡英文一行在國務院「聽到」的話,可能有些不足為外人道矣的難堪。
副國務卿布林肯何許人也?他於1962年出生於猶太富庶家族,父親是紐約極具影響力的投資客,也是民主黨幕後重要金主;母親領導一個芭蕾舞團。父母在他八歲時離異,繼父是國際知名律師皮沙爾(Samuel Pisar),曾經擔任約翰‧甘迺迪總統的顧問。布林肯後來跟隨母親與繼父落腳巴黎。階級背景因素,布林肯在法國交往的夥伴多屬豪門望族。
在巴黎唸完高中,講得一口流利法語,他回到美國進入哈佛大學,後來又在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國際關係學位。特殊家世加上名門學府,他很快就被柯林頓總統的班底網羅,進入政府外交部門。《華盛頓郵報》當年對他的評價是「既聰明,又有國際視野」。在婚姻方面,布林肯也有其布局。他的妻子伊婉‧雷恩(Evan Ryan)同樣出身政治世家,祖父曾經是情治單位首腦。伊婉很年輕時就被安排擔任第一夫人助理,目前則在國務卿約翰‧凱瑞(John Kerry)底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