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後的一段時間裡,日本出現白米短缺狀況,引發了消費者的極大擔憂。雖說這一時期原本就是新米上市前庫存減少期,但稻米批發價格也在上漲,創下了自2006年日本農林水產省開始調查以來,8月份稻米批發價的最高水準,直接給日本民眾帶來了「吃飯壓力」。儘管日本政府對此做出了一番解釋,但日本經濟產業研究專家山下一仁指出,日本稻米短缺的真相並不那麼簡單。
「米荒」為何而起?
超市貨架上的白米斷貨,價格也不斷上漲。然而,日本農林水產省並不承認稻米短缺。
官方解釋如下:在供給端,去年夏季的酷暑影響了稻米生產。在水稻抽穗期,持續的高溫導致米粒胚乳內部出現橫向裂紋「驚紋粒」,以及由於澱粉積累不足導致的發白、渾濁的「白粒」。這樣的米在流通階段會被篩選掉,因此造成精米出米率降低。在需求端,除了外國遊客成長外,還有稻米變得比麵包更加便宜以及南海海槽地震風險引發民眾囤積、搶購白米等原因。
但是,以上因素在稻米整體供需量中的占比可謂微乎其微,即使加起來至多也不過5%。問題的本質在於,生產和消費的這些細微波動,會對米價和供需帶來巨大的影響。這與糧食供求的特殊性有關。
人的食量是有限的,胃不是「無底洞」。如果產量增加,並試圖讓市場消化掉它們,那麼就必須大幅降低價格,這就是所謂的「豐收悖論」。相反,歉收則會導致價格飆升。另一方面,假如需求增加,農業生產也無法迅速跟上。也就是說,即使6月市場對白米的需求增加,要增產也必須等到來年9月。因此,生產或消費的微小變化都會導致價格大幅波動。
農林水產省隱瞞的真相
對於日本農業協同組合(日本農協,通稱JA)和農林水產省來說,供應減少、米價上漲是他們所希望的。反之,出於糧食供需的特性,他們唯恐哪怕是幅度很小的供應量增加而導致米價下跌,因而將供應量引導向一個較低水準。此次就是需求的微增和供應減少導致的米價大幅上漲。
此外,還有一個被隱藏的事實。去年的稻米收成指數為101,高於正常年景。然而,收成指數指的是單位面積產量(即「單產」)的高低,因此即使收成指數達到100,但若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仍有可能低於前一年。
2018年日本政府宣佈廢除「減耕」政策(即通過減少水稻種植面積,控制稻米生產——譯註),但這其實是安倍晉三政府的騙局。JA和農林水產省一直在以稻米需求每年降低10萬噸為由,持續推進減耕。去年的稻米產量從前年的670萬噸減少至661萬噸。也就是說,在所謂的酷暑造成減產之前,去年的稻米產量就已經因為減耕而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