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勤務總隊有5大任務,惟當資源有限,救人性命自是首要之務,影響所及,空中救難的飛行架次,幾乎每年都占該隊正式勤務飛行架次最大宗。值得重視的是,近年國內登山人口快速成長,山域意外乃至於山難事件也隨之快速攀升,以空勤總隊近年因山難出動的空中救難直升機架次統計,去年共計215架次,就是5年前97架次的2.2倍之多。
你能想像空勤總隊搜救人員每一次執行空中山難救援任務過程中的辛苦,以及驚險萬分嗎?去年獲頒空勤總隊年度搜救有功人員的陳德源活靈活現的描述,就令人不禁聯想到一些災難電影觸目驚心的場景,只不過陳德源的經歷,卻是發生在他真實的人生中。
陳德源說,得知有登山客在山區落難,即使搜救人員幸運透過衛星定位找到待救人員位置,但接下來,從空勤總隊後勤機廠保修裝備維護人員,小心翼翼地把黑鷹直升機送上天空,到地面搜救人員在指揮中心的指揮下,長途跋涉趕到待援者身邊;然後天上、地下大家一起配合,在機上機工長的吊掛操作,以及黑鷹正、副駕駛熟練的飛機導引下,將多半已是虛弱不堪的待救者吊掛上機,送到安全的地方,或直接送往有直升機停機坪的醫院救治,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無比的耐力與細心,否則不但救人任務隨時可能宣告失敗,甚至可能搭上搜救人員的身家性命。
2007至2014年 每年高達185件山難救援
即使如此,空中勤務總隊勤務指揮中心主任林政勳表示,現實情況是,只要有地方消防隊反映有山區發生意外事件,基於捍衛國人生命財產的職責所在,空勤總隊非但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查證所謂通報事件的真實性、輕重緩急,原則上也沒有拒絕的權利,就是只能悶著頭盡快衝到現場。
自有周休二日後,國人從事戶外休閒活動風氣盛行,登山人口亦不斷成長,不少人甚至口耳相傳,「即使無法攀登百岳,也要登上最高峰玉山,才不枉此生身為台灣人!」影響所及,部分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行前也不找醫師評估,就一窩蜂地跟著親友跑上山,導致近年山難搜救人員勤務大增,甚至已到了疲於奔命的地步。
根據消防署統計,光是2007-2014年這8年期間,國內各地消防機關獲報的大小山域意外待援事件,每年平均就多達185件;相較1965-2004年近40年間,每年平均發生件數還不到9件,前者竟是後者的20倍之多。
「免背公裝、公糧」廣告 吸引體力差、缺乏經驗登山客
惟學者研究顯示,近年消防單位獲報的山區求救案件爆增至此,恐怕並不全然是登山人口增加這麼單純而已,背後值得深究的問題還有很多。舉例說,許多商業性登山團都會雇用山青(山地青年服務隊)或背工負責背負公裝、公糧,藉此打出「免背公裝、公糧」的廣告,吸引體力較差、缺乏經驗的登山客報名。然而,如此看似貼心的安排,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自是賓主盡歡,一旦有個別隊員迷途失聯,卻可能造成重要維生裝備與人員分離的狀況,進而導致落難者獲救的機率更為渺茫。
此外,登山生手太過缺乏經驗,將造成不小的困擾,而有時一個人過分自信,衍生的問題可能更大。例如坊間部分老山友為了儘速完成攀登百岳等個人訂下的特殊目標,可能會透過網路或親友揪團;然而臨時成軍的登山隊成員彼此多不熟識,有時大家共同分攤交通費抵達登山口後,就各走各的路上山了,別提一旦有狀況發生時,要奢求隊友們相互照應了。
總之,國人對山區意外狀況求援的需求增加,是不爭的事實,空中勤務總隊作為國家救援組織,理當及早體認,針對登山客可能發生的迷途失聯、創傷、墜谷、失溫、溺水、急病、高山症、動物攻擊、落石、雷擊等山區待援事項,相關人力不但必須更加精實狀大,搜救員恐怕還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才能善盡空中鋼鐵人的職責。
但另一方面,民眾也應念及國家搜救資源的珍貴,無論空勤總隊或消防隊的每一名共勤人員,出勤當下更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即便這是一份支薪的工作,但誰無父母、誰無家人,他們的付出也不應被視為理所當然;所以,除非真是事前完全無法預料的山區天災,或是自行無法處理的重大意外與傷勢,否則濫用資源的納稅人,還是容易受到其他納稅人的撻伐與譴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