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將伊崮喜瀾觀點:算法鐵幕―2025,全球AI的裂變元年

2025-01-02 05:50

? 人氣

然而,這種「神話破滅」未必是壞事。當我們擺脫對AI的盲目崇拜,反而能更理性地看待這項科技價值。畢竟,真正的突破可能在於如何將AI的效率優勢與人類創意直覺結合,創造既有科技又富人文氣息的作品。這需要創作者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從單純的工具使用者轉變為AI與人類創意的協調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數位冷戰:全球AI意識的「三國志」  

全球AI競賽較量只是表象,更深層的衝突正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層面悄然展開。不同文明背景下發展的AI正在塑造截然不同的未來數位藍圖,這種差異可能分裂全球數位空間,造成AI不見得是輔助「教育」的好工具,反而可能有負面效果(Lim等,2023)。 

首先是數據主權之爭。歐盟的GDPR強調個人數據權利,美國模式追求創新與效率的平衡,而中國則將數據視為國家戰略資源。這三種典型的數據治理模式,反映不同文明對個人權利、市場效率與國家利益的不同理解。例如,在面部識別科技的應用上,中國的AI傾向於優先考慮社會治理效率,歐洲更注重個人隱私保護,而美國則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點(Arner等,2022 ;Belli等,2024)。

其次是算法倫理的分歧。當AI系統需要在涉及道德判斷的場景做決策時,不同文化背景下訓練的模型往往會得出相反結論。這種差異在自動駕駛的「電車難題」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面對不可避免的傷亡,到底是優先保護車內乘客,還是最小化整體傷亡(Luan等,2022)?因此,不同區域的AI可能會基於當地文化價值觀而做出不同選擇。

第三是治理模式的對立。西方國家普遍採用市場導向路徑,強調私部門的創新動力,政府主要扮演監管者角色。東方的中國的AI發展更依賴國家戰略規劃和政府引導。這種治理模式的差異直接影響AI研發方向和應用領域。 

更值得關注的是教育領域的分歧。AI教育助手在不同地區展現出明顯的價值取向差異:有的強調批判性思維和個人創造力,有的更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傳授和集體協作能力。這些差異可能導致下一代在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上的進一步分化。

就新聞媒體領域推薦系統的差異化而言。西方系統通常強調多元訊息與個人選擇,其他地區可能更重視社會穩定與主流價值(Zhang等,2024),這種差異正在加速形成全球不同地區用戶的訊息矛盾。  

金融科技領域的分歧。不同地區的風險評估標準、信用評級與監管機制的顯著差異不僅影響金融服務體驗,更可能導致全球金融市場被分割。

醫療健康領域的AI診斷的文化差異。西方系統通常強調個人化醫療與患者自主權,東方系統可能更注重整體公共衛生和資源分配效率(Lin 與 Lai,2024),這種差異可能造成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不同因應策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