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長桂、和英家的園子一向荒蕪,去年突然改變形象,一片綠意。
打開客廳的落地窗,我倆穿過陽台,一塊園圃搭了棚架,攀爬著纖細的瓜藤,藤上結了許多小瓜。
和英摘幾粒瓜遞過來。我品嘗:味似小黃瓜,沒那麼多水分,質感較似西葫蘆瓜,卻比這兩種瓜嚼起來更為爽脆且清香甜美。
她說,這種小瓜可生吃或炒食,容易培植,產量特別高。在荷蘭生活數十年,從沒見過,不知原產地,也不知名叫什麼?
我為此,詢問在種子公司工作的專家好友玉珍,沒能得到答案。時隔半年,反倒是種瓜的朋友來電話告知:瓜的名字可愛,叫「小雀瓜」。
仔細想來確實瓜如其名,每粒都長得像嘟起小嘴的圓胖小雀鳥。
三月,我將幾粒黑色形似苦瓜子的小雀瓜種子,埋入培養盒中。四月底,種子破土,伸出四株幼苗。兩株送給朋友,兩株自己留下,放室內培育至一米高。
六月中旬,將其中一株小雀瓜苗植入花園溫棚,給予它溫暖、光照及足夠攀爬的大空間。瓜株迅速成長,莖藤纏繞綠葉豐茂。花朵盛放時,我特別把溫棚門敞開方便昆蟲飛入授粉。很快,一粒粒翠綠果實探出腦袋。我滿心歡樂,每天走進溫棚裡探看數回。
一日清晨,進溫棚內發現小雀瓜株藤上,鮮嫩平展的葉片變得低垂。再細觀:小雀瓜主莖在離土三釐米處,不知被什麼動物噬斷了。晴天霹靂,無可奈何收下全株十一顆大大小小的瓜果,與夫婿分食。沒想到,果實無所謂生熟,都清脆甜美無比。因之,我更不甘心任由瓜株就此畫下休止符,壽終正寢。
突發奇想,取透明膠帶,把斷成兩截的植株主莖韌皮部對接黏住,盼能治它起死回生。事後想著,總覺心中不踏實,腦子便不停地琢磨,還有什麼絕招?
次日,果然想出方法,認為可行,立刻展開行動。裝一桶水,放在植物旁邊,將瓜株斷莖插入桶中嘗試水養。一切安排就序後,滿懷憧憬去告訴丈夫。
他當頭棒喝:「沒用,活不了的。」
我委屈地說:「試驗不行嗎?鼓勵一下嘛,有那麼難嗎?」
事隔兩星期,奇蹟發生—浸泡水中,鄰近嚙斷的植物莖葉交集處竟長出來新根,小雀瓜被救活了。
丈夫見狀,驚道:「佩服妳!佩服妳!」我自然欣喜若狂。
七月初,室外氣溫持續二十五度以上,有時甚至超過攝氏三十度。另一株小雀瓜苗,方才從室內移栽至菜圃。高溫原本利於瓜類繁茂,沒料到日照長、過於炙熱,與室內培養條件差距太大;初種戶外的瓜株,葉子紛紛枯黃。我雖不安,仍辛勤照護,注意供水及適度的遮陽。歷經數周,植物終於適應了環境,新葉迅速蓬勃伸展。越南稱沖繩為「惡魔之島」,視日本為追隨美國的敵國:《1968》選摘(1)更多文章
小雀瓜,學名Cyclanthera pedata,葫蘆科。原產南美洲、中美洲一帶。葉片為青綠色的「五裂葉」,形似五全裂的小鳥足爪,每個裂片呈長橢圓披針狀,基部楔形、前端漸尖,側裂片較小、邊緣有少許小鋸齒。陽光照耀下,光線易於穿射葉片薄薄的表面,外型細緻秀美的葉子,因此透亮,顯出飄飄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