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報導《茅房之亂》系列3篇文章,設計聳動標題與片面內容,不當將性別友善空間與犯罪行為劃上等號,不僅偏離性別友善設施初衷,更與台灣性別平權願景相違。
報導中國教盟引用《星期日泰晤士報》數據,聲稱不分性別更衣室發生性侵、騷擾和偷窺案件比例高達九成。然而,該數據不僅未揭露細節,來源僅限於特定區域的泳池或體育館,更重要是忽略場所使用率的基準差異,以及未納入其他地區的比較數據。去脈絡化地引用數據,與製造社會恐慌無異。
接著,報導內容處處暗示著性別友善空間會增加犯罪率,似乎跨性別者的存在就是威脅。論述內容邏輯薄弱,充滿偏見歧視,沒有實際數據支持跨性別有較高的性犯罪率。性別友善廁所發生的犯罪行為,與性別友善目的無關。
報導中引述的「專家」觀點,動輒以安全為由質疑性別友善廁所設立。專業人員若真正關懷此議題,理應具名參與公共討論,提出具體可行的改善方案。然而,該報導受訪者以匿名方式發表意見,高傲的簡化問題,不僅無助於解決困境,更可能誤導社會認知。
至於「求救鈴不會響」的說法,實則暴露出當前校園普遍安管問題。但問題不僅存在性別友善廁所,所有種類廁所皆可能出現求救鈴不會響的安全隱憂,關鍵在於檢討當前性別友善設施規劃與管理機制。若是因經費不足導致性別友善廁所安管風險,政府部門應重新檢視多元性別預算分配合理性,建立完善管理機制,保障多元性別者權益。
另方面,也不能忽略當前台灣社會存在嚴重的性騷、偷窺及校園安全問題。me too事件、深偽、創意私房等案件,都顯示台灣在性別權益保障方面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應注意的是,報導中提及當前將女廁改成建性別友善廁所作法,確實值得再次批評。粗暴省事的改建方式,實際上是犧牲女性權益。
回顧台灣推動性別平等的歷程,從90年代的「女廁運動」爭取女廁數量,到建國百年頒布《性別平等政策綱領》,以及近期通過之同婚法,每次進展都是社會各界努力的成果,充滿艱辛與堅持,得來不易。2000年葉永鋕事件經驗,更提醒台灣社會必須正視性別氣質與多元性別者的處境。營造性別友善環境需要社會共識,而非以偏見製造對立。
推動性別友善空間從來不是犧牲女性權益的零和遊戲,需要的是創造更具包容性的社會。以「安全顧慮」為由,使用聳動標題及去脈絡化數據製造恐懼,只會阻礙台灣性別平權推展。台灣性別政策仍在持續調整,需要的是更多理性討論與專業建議。推動性別平權長路漫漫,處處充滿挑戰,即使有滾動修正處,也不應成為否定多元性別藉口,淪為操弄恐懼帶風向工具。媒體報導應屏除既有偏見,聚焦於完善配套措施討論,而非製造無謂恐慌。
*作者為吳鳳科大助理教授、從事社工及長照教學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