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自2025年起推行延遲退休政策,旨在應對人口老化與勞動力減少的挑戰,同時緩解養老金體系的財政壓力。根據規定,男性退休年齡由60歲延至63歲,普通女職工從50歲延至55歲,管理層女職工則從55歲延至58歲。此外,自2030年起,月領基本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將從15年逐步提升至20年。政策有其初衷,但其推行方式及內容引發廣泛爭議,成為中國社會輿論的熱點。
基層勞動者的沉重負擔
延遲退休政策對工薪階層,特別是私企員工,造成深遠影響與壓力。一方面,許多基層勞動者需在高強度工作環境下繼續勞動數年,這無疑加劇身心負擔;另一方面,延遲退休壓縮了年輕人的就業機會,形成「老人難退、青年難進」的僵局。與此同時,私企員工因勞動條件差、退休保障低,面臨的困境尤為明顯。該政策凸顯養老體系中雙軌制的不公平,擴大體制內外的差距。
過去政策錯誤的代價由民眾承擔
這項改革被視為中共將過去政策失誤成本轉嫁給普通民眾的手段。獨生子女政策雖短期內緩解了人口壓力,卻導致人口結構迅速老化,對養老金體系造成沉重負擔。如今,政府未對政策錯誤進行檢討,反而要求普通民眾延長工齡以補足資金缺口,這種做法引發廣泛批評,民眾質疑政府逃避責任、忽視社會公平。
雙軌制的不公平引發民怨
延遲退休政策的核心矛盾集中在退休雙軌制的巨大不平等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員工擁有優厚的養老金與職業年金,而私企員工的退休保障普遍偏低。這種體制性差異使得基層勞動者的利益被進一步邊緣化,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由此加劇。不少民眾認為,政策漠視普通勞動者的權益,缺乏公正性與合理性。
治標不治本的改革難解根本矛盾
延遲退休政策表面上在緩解養老金危機,實際卻暴露出治理中的深層問題。政策雖能短期內延緩資金壓力,但未觸及養老體系的結構性矛盾,尤其是退休雙軌制的不公平現象。如果政府繼續選擇推卸責任而非進行全面改革,勢必進一步加劇社會矛盾,損害經濟活力與社會穩定,最終無法真正解決老齡化挑戰帶來的長期困境。
*作者為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