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存廢的問題始終是國內爭論不休的議題,所以當黃麟凱忽然間被槍決之後,整個議題又在瞬間被炒作起來,只是當我們冷靜下來看待這次的死刑執行,就會覺得背後所必須探討的問題是相當的複雜,畢竟政治性的執行死刑,勢必只會激化更大的對立。
姑且不論這次的執行死刑是否與日前的大遊行有關,但是時間點上絕對是啟人疑竇的,尤其是在日前大法官的釋憲案之後,再加上這次大法官提名人被否決之後,這樣的政治氛圍下突然間執行死刑,硬要說這背後沒有任何的政治考量,誰會相信呢?
其實我們知道,民進黨對於死刑存廢的議題是深受陳定南先生的影響,所以是傾向廢死的,只是每次國內的相關調查結果出來,幾乎都有超過七成的民眾是反對廢死的,這也讓民進黨的態度顯得曖昧,於是蔡英文任內勉強執行兩次死刑,而賴清德在形勢比人強的局勢中,也執行了死刑。
只是在這次執行之後,還有36名死刑犯,這些人都已經無法再教化,為什麼還要繼續的苟延殘喘呢?如果像賴清德所說的,根據司法院憲法法庭的判決,死刑是合憲的,並沒有違憲的疑慮,因此他非常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支持法務部依法行政,值此同時他向受害家屬表達慰問之意。
表面上這樣的談話四平八穩,但是那些被36名死刑犯傷害的被害人家屬情何以堪?這樣的司法正義要民眾如何支持?更何況,依據民進黨執政之後對於死刑的態度,下次執行死刑恐怕還是遙遙無期的,這樣要我們解讀這次執行死刑背後的實質意義呢?
其實我們最無法理解的是執政者的中心價值與立場,如果真的要廢死,就勇敢地將刑法死刑廢除,如果沒有要廢死,就盡速處決死刑犯,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刑法中存在著死刑,實際上卻不執行死刑,甚至還透過各種管道不執行死刑,這是極其荒謬的,甚至是讓民眾對其中心價值感到不解的。
死刑存廢本來就是各有立場,但是執政者必須有明確的立場,不該有飄搖,否則這種暫時性的正義只會被解讀成是刻意的政治動作,這對於化解對立是毫無助益的,而民眾對於國家領導人的信任感只會越來越淡薄。
*作者為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