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各行各業大多會進行年終檢討並提出新年展望,政府單位也不例外。經濟部日前舉行年終記者會,向國人報告去年的施政成績以及今年的工作規劃。
就像老闆永遠希望業績庇更上層樓一樣,國人對經濟部的績效也期待有更好的表現。然而,期待進步與漠視既有成績是兩回事。近日就有專業財經媒體針對行政院財經內閣發表評論,幾乎全盤否定財經部會一整年的努力,並以「畫餅不能充飢」來形容政策成效,毫不掩飾其偏頗心態。
財經數據看似冷冰冰,與民眾日常生活有段距離,但這些數據卻是政府規劃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2024年台灣的各項數據陸續公布,無論民眾是否滿意,這些數字都擺在眼前,不能視而不見。然而,該財經媒體選擇忽視這些客觀數據,反而將批評集中於特定閣員,尤其是經濟部長郭智輝與國發會主委劉鏡清。
該篇社論特別點名郭智輝,對其執行力與個人風格多有批評,甚至指責他在媒體上的表現僅集中於爭議性議題。令人不解的是,媒體自身為了提升點閱率與收視率,專挑爭議性話題報導,如今卻反過來指責閣員的新聞多為爭議事件;這不正是媒體編輯台的選擇偏好嗎?
自去年520新內閣上任至年底,共計226天,閣員們履行職責,參與例行會議、視察、督導政務,甚至面對天災人禍時的危機處理等等,這些日常公務行程有多少被媒體詳細報導?媒體關注的角度偏向於突發或具爭議的事件,是否也應反思其對於公共議題的報導責任?
媒體被稱為「第四權」,監督公務機關是天職。尤其財經政策影響國計民生甚鉅,財經部會的施政成績皆有數據可供檢視與討論。若媒體或評論者選擇忽視這些公開資料,僅憑個別立場或片面觀感進行批評,不免讓人質疑其公正性與專業度。
媒體監督的公務單位也包括民選代表,尤其是立法院。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來,立法院在野黨立委多次阻撓政務,並推動多項爭議法案。其中《財劃法》修正案的衝擊尤甚。然而該所謂財經專業媒體卻在社論中高定肯定,認為「財劃法修正具劃時代意義」。事實上,部分地方政府財政紀律渙散已是公開的秘密,從苗栗國的財政危機到基隆市送Gogoro等案例,不勝枚舉。
《財劃法》修正案若上路,地方政府瞬間成了暴富土豪,可以想見會毫無節制地浮濫花錢,未來很可能會有地方首長升級送特斯拉。真到那一天,確實具有劃時代意義,但專業財經媒體的社論卻對此潛在的災難隻字未提。
更矛盾之處在於,當中央政府努力創造經濟成果時,卻被批評為「畫大餅」,然而,地方政府又可以理不直氣壯地向中央要大錢,其中有什麼誤會的地方?如果沒有中央這塊扎實的大餅,地方又能分到什麼餅?所謂財經專業媒體不止心態偏差,邏輯也不太通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企管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