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逢「禧年」(Jubilee),教宗方濟各見世界多場戰爭未歇,因此於去年耶誕文告,呼籲全球應「讓武器噤聲」,讓中東、烏克蘭及蘇丹實現和平,並對俄烏戰爭的進展提出:願大家有開啟談判、對話與接觸之門所需要的勇氣,以達成公正和長久的和平。過去教宗就曾建議烏克蘭「舉白旗」談判,引發眾人抨擊,但教宗仍不改其作為一位宗教領袖、人道主義者的堅持,認為談判從來都不只是投降,而是一種避免把國家引向自我毀滅的勇氣。義大利總理梅洛尼去年十月也曾表示,支援烏克蘭的目的是讓其處於最佳狀態,以建立和平談判的基礎,與教宗的看法相同,她亦強調,談判不等於投降。
隨著俄烏戰爭逐步走向談判一途,回過神看看複雜難解的兩岸問題,同樣陷入「對話交流」還是「抗中到底」的分歧。執政的民進黨近乎所有政策、言論皆圍繞「抗中」、「備戰才能避戰」;反之,在野主張對話、交流,亦是讓兩岸「武器噤聲」的方法之一,且並非投降,更非軟弱的象徵!
兩岸問題朝野各有支持者,但在野卻時常被執政者斷章取義地栽贓是「跪舔」大陸,導致其支持者以情緒判定在野是「親中」政黨。而當執政黨面臨政策效果不彰或國會論述與表決失利,只要喊「恐中」、「抗中」,仿佛能隨時啟動支持者仇視與自己不同意見者的開關,造成立法院諸多法案無法讓社會理性討論,總統更荒謬地在元旦文告中直接認定立法院通過的法案是「具爭議的」,忘卻其身分是全民的總統,非僅是支持者的總統,還稱「更大的民主」是守護民主憲政體制,甚至提及釋憲作為行政機關的藥方。但在人民看來,其作為就是對在野黨與人民持續「鬥」與「抗」,使罷免潮蠢動,人民不禁想問,因守護民主憲政體制而塑造朝野、社會的仇恨對立,難道是民進黨對民主的新詮釋?
前副總統呂秀蓮近日受訪認為,民進黨「走鐘」了,且真正的法治跟民主不是無限威權,權力都是有限的,一切要依憲合法;更提到柯文哲案讓特定媒體洩漏消息,即是違法。呂副總統的表態,是站在維護民主國家憲政體制的高度,她提醒:民主國家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一定要政黨輪替,如果要讓執政的時間長,要靠對選民的服務及對國家的貢獻,而不是用謀略延長政權。呂副總統一言,則不難理解為何由民眾黨發起的「111釘孤枝活動」能在氣候惡劣之下,仍有不少群眾響應,不僅是為柯文哲一人,而是為司法無規律、無邏輯的判決感到不滿,以及對賴政府與民進黨執政以來宣揚、保證要進行司法改革,實際仍原地踏步,甚或是倒退而感到失望與痛心。如今的司法體系或執政黨,似乎使朱斯提提亞(Justitia)的眼罩被掀開,手中的利劍對準政敵,欲讓社會反對、批評政府的輿論噤聲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