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審查中央政府總預算本是立法院的天職,今年卻演變為朝野大戰,乃至於輿論戰爭,尤其是執政黨不惜毀譽的強勢反擊,反而形成了一面照妖鏡,讓隱藏在預算數字之中的魔鬼一一現形。其中反映出來的一大問題,便是媒體與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在民進黨執政下儼然成為牢固的政媒結構。部分媒體與新聞工作者搖身一變為「政府發言人」,閱聽大眾根本無法分辨接受到的訊息是新聞報導還是政策宣傳,每天打開電視或翻開報刊,可能處處都是來自政府的大內宣和認知作戰。
美國兩位著名新聞工作者合著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書中,特別強調了原則之一為「監督權力並為無聲者發聲」。作者還指出,「在20世紀末,接近9成的新聞工作者相信新聞媒體『使政治領導人不敢為所欲為』」,「即使是在數位革命階段,新聞機構仍然認為監督的責任儘管代價昂貴,卻不能拋棄」。
奇怪的是,這本英文原版已更新到第4版的經典新聞學教科書,在台灣卻沒有繁體中文版,反而是被台灣與西方視為沒有「新聞自由」的中國大陸,跟進翻譯簡體中文版。難道是書中所列舉的「新聞的十大基本原則」,在台灣早已被顛覆?甚至被政媒掌權者當成笑話?
「黨政軍三退」20周年卻見政媒合流,受傷最大的是民主政治
在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中,「黨政軍三退」從1995年開始被納入議程,到今年正好屆滿20年。在這20年的風雨過程中,新聞學者馮建三曾批評,「資本流竄盲動而危及人們的視聽權益之幅度,相當駭人」。他指出原因之一,不外乎新聞已淪為商品地位,但「不僅只是經濟商品,新聞是特殊的商品,它還有重要的社會、文化與(選舉)政治內涵」。可悲的是,20年過後,台灣的新聞環境步上美國被資本控制的後塵,而且還更進一步被綠色政治權力伸手染指,特定媒體閹割了監督政治權力的本質,還以為政治權力張目為榮、為傲,形同自我作踐。
在台灣極其畸形的政治風氣中,不只本媒自甘為執政黨的傳聲筒,今天連外媒都能插手介入。例如為冷戰宣傳而誕生一家美國媒體,近來隨著台灣網紅爆料「中共統戰」的流量影片,大做「中共外宣在台灣」專題,其中便以「規範強度不夠」為由,藉受訪者之口,鼓吹「修嚴」《反滲透法》。在「抗中保台」的執政大邏輯下,內外媒體全力助攻,不只喪失新聞的「基本原則」,還「使政治領導人敢於為所欲為」。
特定媒體宛如自宮般的自廢武功、自斷手腳,可以預見下一步,便是繼續攪進政黨惡鬥升級版的渾水之中。如此不堪的政媒風氣與作為,在封閉的生態鏈中不斷沉淪與墮落,受傷最大的,當然是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