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國界醫生劉鎮鯤:一個醫師可以改變一群人的命運

2015-06-13 17:32

? 人氣

2008年7月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劉鎮鯤,9月到12月進行第一份任務,前往蘇丹擔任麻醉科醫生,培訓當地志工。(MSF、劉鎮鯤提供)

2008年7月加入無國界醫生的劉鎮鯤,9月到12月進行第一份任務,前往蘇丹擔任麻醉科醫生,培訓當地志工。(MSF、劉鎮鯤提供)

劉鎮鯤的故事要從2008年說起,在擔任了6年半的麻醉科醫生後,劉鎮鯤踏上一場亞洲之旅,從土耳其到伊朗,他的足跡遍及動盪不安的中東地區。結束旅程後,劉鎮鯤一度轉職從商,但再聽聞無國界醫生後,他意識到「在台灣少一個醫生沒有什麼差別,但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只有一名醫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失敗的手術 最成功的團隊

劉鎮鯤的第一項救援任務在南蘇丹,他與另一名菲律賓籍的婦產科醫生先在當地重整手術室,「到達當地之後,我們要先把手術台弄好,我們弄了半天,兩個人都很滿意。」當晚五、六點時,第一名病患被推進手術室,是位孕婦。此時,劉鎮鯤發現,他們竟然忘了裝最基本的手術燈,兩名醫生皆束手無策。幸好當地員工緊急的把太陽能照明燈推進來,隨後婦人也順利生產,化險為夷。

麻醉科醫生劉鎮鯤認為,無國界醫生不只帶他到世界的盡頭,更讓他看見如何在天災人禍發生後快速回應災民需求。(MSF、劉鎮鯤提供)
劉鎮鯤認為,無國界醫生不只帶他到世界的盡頭,更讓他看見如何在天災人禍發生後快速回應災民需求。(MSF、劉鎮鯤提供)

「大醫院的醫生其實只管手術,後勤什麼的我們都沒想過….當下真的很沮喪。」劉鎮鯤回憶,術後,兩人都垂頭喪氣,團隊成員輪流來鼓舞他們、說笑話逗他們。「當晚,我都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離開南蘇丹了,總部也找好可以調派的麻醉醫生。」走或不走,就在一念之間,劉鎮鯤想了一夜,決定再試「一下」。這一下就持續了7個年頭。

第一次的手術是劉鎮鯤離「放棄」最接近的一次,「之後整個團隊幫忙我們把手術房弄好,這也是我決定繼續待下去的原因。」無國界醫生的力量來自團隊合作,缺少後勤,醫生也難以孤軍奮戰。

目前擔任無國界醫生(香港)主席的劉鎮鯤喜愛旅行與攝影,出任務時喜歡用相機記錄下美好的事物與當地人頑強的生命力。(MSF、劉鎮鯤提供)
目前擔任無國界醫生(香港)主席的劉鎮鯤喜愛旅行與攝影,出任務時喜歡用相機記錄下美好的事物與當地人頑強的生命力。(MSF、劉鎮鯤提供)

失而復得的小生命

從南蘇丹、剛果、中非共和國到獅子山共和國,劉鎮鯤參與了7次救援任務。這些任務有的十分艱辛,需要24小時待命。「有一次我開刀開了一整天,都沒吃東西,好不容易熬了一鍋雞湯,結果我做完手術回來,比利時的同事跟我說你熬的雞湯真好喝。」儘管工作疲憊,但被需要的感覺是劉鎮鯤堅持下去的動力。

擔任麻醉科醫生的劉鎮鯤在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手術室協助外科手術進行。(MSF、劉鎮鯤提供)
擔任麻醉科醫生的劉鎮鯤在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手術室協助外科手術進行。(MSF、劉鎮鯤提供)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馬西西地區的救援任務期間,劉鎮鯤回憶,「我幫一個2個月大的嬰兒做腸扭結手術,他麻醉後一直沒醒,我急救了3個小時,準備要放棄了。」所有的當地員工都圍在我身邊,等著我下達通知家屬的指示。「台灣可能很難想像,在那裏死亡是很常面對的事。」劉鎮鯤表示,「我掙扎了很久,就在我停止急救的時候,他就醒過來了。」當下,劉鎮鯤非常感動,失而復得的小生命讓他感受到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

資源有限 醫或不醫的取捨

而救援地區的醫藥資源往往十分匱乏,「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醫療資源都運用在同一個病人身上。」劉鎮鯤表示。因此,分配資源是所有無國界醫生的難題,也是必須學會的一課。

給予放下武器的人「平等的醫療資源」

無國界醫生憲章是這樣寫的:「無國界醫生不分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為身處困境的人們以及天災人禍和武裝衝突的受害者提供援助。全體成員嚴格遵循其職業規範,並且完全獨立於任何政治、經濟和宗教勢力之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