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中世紀英王被迫簽訂的和平協約,已成為歷史上最知名的法律文件之一,並被視為當代民主與平權的基石。英國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15日在《大憲章》(Magna Carta)800周年紀念活動上表示,這份文件「改變了世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Elizabeth II)也指出,《大憲章》的價值不僅限於英國與大英國協國家,而是廣至全球的。
1215年6月15日,英格蘭國王約翰(King John)在國勢緊急中,被挾持至薩里(Surrey)泰晤士河附近的蘭尼米德(Runnymede),被迫簽訂一份限制王權的和平協議。其內容揭示了一個重要概念:法律不得被國王(或政府)任意操弄。許多現代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人權,如公平審判與自由平權等,受到這份文件啟發。《大憲章》也被視為立下民主政府的基石,在西方政治史上具有很大的意義。
Clause 40. #MagnaCarta Day pic.twitter.com/sZ8nrF3YOs
— Magna Carta 800th (@MagnaCarta800th) 2015 6月 15日
改變治理權力關係 守護英國人權
卡麥隆於演說中表示,《大憲章》於後世啟發了許多國家的法律,永遠地改變了治理者與受治理者之間的權力平衡關係。
卡麥隆也趁機推銷他備受爭議的廢除《人權法》(Human Rights Act)的提案。他表示,《大憲章》中的原則在今日與過往一樣重要,已經深深織入英國價值觀中,人民幾乎不會對之有所質疑。但在英國,人權的概念有時受到「扭曲與貶低」。他指出,在這深具歷史意義的時刻,這個世代的人民必須守護這份遺產,再次確定對此價值的信念,英國的人權法需要有根本性的改革。
在書面訊息中,英國女王也寫道,英國王權的流變與《大憲章》交織在一起。其價值不僅限於英國與大英國協國家,而遍佈全球多國。其中的信念深具意義,且源遠流長。
HRH The Duke of Cambridge unveiled Hew Locke's great new artwork The Jurors in honour of 800 years of #MagnaCarta pic.twitter.com/rgGaRWabBS
— Magna Carta NT (@MagnaCartaNT) 2015 6月 15日
英國劍橋公爵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 Duke of Cambridge)為英國雕塑家洛克(Hew Locke)的公共藝術作品「陪審團」(the Jurors)揭幕。洛克表示他對受指派進行這項藝術創作深感榮耀,並解釋作品靈感來自《大憲章》第39條指引後市陪審團制度的法條。
作品包括12把銅椅,每張椅子裝飾有曾為自由平權奮鬥的象徵,包括代表美國首位公開同志身分的政治家哈維‧米爾克(Harvey Milk)的擴音器。
Royal barge leads flotilla at Magna Carta anniversary event http://t.co/U5E78o9v0d pic.twitter.com/8kNgxORAJj
— ITV News (@itvnews) 2015 6月 14日
其他紀念活動包括自13日便從伯克郡(Berkshire)順流而下的皇家御舟格羅莉亞娜號(Royal Barge Gloriana),她帶領200艘船,帶著一份《大憲章》複製品,於15日抵達蘭尼米德。紀念儀式由美國律師協會(American Bar Association, ABA)在1957年建立的紀念廊柱再次致意起始,以回顧英國移民者將《大憲章》思想帶往美洲,成為美國憲法根基的重要性。
《大憲章》以拉丁文寫成(Magna Carta即英文「Great Charter」之意),長約3500字。《大憲章》作為緊急和平協議並不怎麼成功,源由英王約翰(別稱「爛國王約翰」(Bad King John))不久後就決定反悔。但因約翰隔年便過世,攝政的威廉˙馬歇爾(William Marshal)為了說服貴族們支持年僅9歲的亨利三世(Henry III)國王對抗法國,再次發佈這份文件。《大憲章》的影響力也得以繼續留存,並於1297年正式成為英格蘭法律。
13世紀版本的《大憲章》約有13件複製品,但今日已知的留存文件只有4件。其中2件由大英圖書館收藏,1件位於索爾茲伯里大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另1件在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ed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