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BBC大哉問:川普領導的美國還能保護台灣嗎

2025-03-16 14:47

? 人氣

該份研究報告人游知澔的結論是,2021年至2023年,涉及台灣內政及美中台關係的12次重大政治事件中,疑美論的傳播部分受到中共的操弄。他舉例說明,像是涉及廢鐵軍購、晶片換疫苗等「不平等的利益交換」事件,逐漸升級為「掏空」台灣和「毀台」的論調。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積電赴美設廠,這一行動被中共的資訊操作描述為「美國掏空台灣」和「美國準備毀滅台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該報告也強調,「疑美論」並非完全來自中共,超過一半的論述其實源自台灣內部,反映出台灣社會的集體心理以及面對資訊操弄時的脆弱性。

中國研究專家、台灣政治大學副教授黃兆年當時接受採訪指出,「疑美論」其實反映了台灣社會中的多元差異與政治對立。黃兆年引用2022年台灣中研院的調查表示,台灣社會「內建的矛盾」使得「疑美」與「信美」的論述並存,而外部勢力可能利用民主社會內部的矛盾順暢的進行資訊操作,疑美論便是主要戰場之一。

莊嘉穎向BBC中文強調,某些政治團體與中國之間存在利益關聯,他們可能會鼓勵「疑美論」。他指出,面對來自台灣海內外各種場域的「疑美論」,美國並非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已開始高調回應以掃除這種論調。

台灣如何應對新局面?

然而,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情勢及來自北京的壓力,台灣的疑美論確實存在,而最終只有台灣自己能夠妥善處理這些問題。分析指出,台灣仍需主動且持續地維繫與美國的關係,具體行動包括軍購投資以及與華府決策人士的互動,同時降低與北京的敵對關係。

葛來儀告訴BBC中文,台灣應考慮大幅增加對美國防衛武器與訓練的投入,以提升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warfare)能力,並投資於機動性、分散性和高生存力的武器系統。此外,她建議徹底推行國防改革,確保後備軍備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同時加強民防(civil defence),以應對多重挑戰。

墨卡托中心的宋高祖則向BBC強調,自從轉向承認北京政權以來,美國對台政策一直基於戰略模糊,使得華盛頓對台灣的承諾難以具體量化。然而,1980年代美國《台灣關係法》下的六項保證,至今在川普政府的第二任期內並未有所偏移。因此,宋高祖強調,台灣除了增強自我防衛的軍事能力外,提升台灣的安全也需要與中國和美國進行接觸,以減少北京與台北之間的軍事緊張和政治仇恨,這對於維持兩岸溝通至關重要。(相關報導:「前所未見的地獄」降臨!川普下令攻擊葉門叛軍、恢復紅海交通,已知24人喪生更多文章

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馬雪麗向記者解釋,川普總統的官僚體制仍在形成,台北此時應確保與美國政府內外致力於維護台海現狀的影響力人士保持幕後溝通。「這些討論必須包括情報外交,以鞏固抵禦北京不斷對台灣實施的心理戰和輿論戰的屏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