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翻轉台灣運動的畸形環境 本末倒置的基層選手培訓

2018-10-14 08:00

? 人氣

台灣基層籃球出現一股力量,希望能讓學生運動員先盡「學生的本質」,其次才是運動表現,並且讓運動隊伍與校園結合。(圖由球學提供)

台灣基層籃球出現一股力量,希望能讓學生運動員先盡「學生的本質」,其次才是運動表現,並且讓運動隊伍與校園結合。(圖由球學提供)

台灣在運動基層選手培育上過去有著極端的前因後果,以籃球為例,目前台灣熱潮最瘋狂的在於高中籃球聯賽(HBL),成功營造出的熱血學生籃球氣氛也讓這些HBL名校繼續秉持著嚴格的訓練,為求能創造好成績,但往往體育班學生一路走來升學的過程中除了打球並沒有其他的專長,導致若因受傷或種種因素無法繼續打球時,沒有其他的生存技能,縱使能夠成為職業球員,往往因為學生時期的過度操練,導致心態上的疲乏而影響到身為職業球員的態度,這也是目前台灣運動人才培育的相關單位正在思考解決的方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即將開打的「球學聯盟」,就是希望能解決這個現象的其中一個實驗家,聯盟創辦人何凱成表示,這樣的現象說明了為何我們必須將主導權還給學校,如同球學聯盟是為了學校和球隊而誕生的,為了創造良好的運動生態,所有的球員、教練、家長、師生、裁判等等聚集在同一個場域,讓整個校園「動」起來,一起「服務球隊」,讓運動成為教育的一環,而不是閉門造車,然後把所有球隊拉到一個主辦單位找好的場地,連續一週好幾場的比賽完成一個學年的賽事,這些由學校培育、訓練的球員,幾乎校園內的種種人事物,卻沒有太大的連結。

除了讓學生運動員更能與校園有所結合,也能在賽場上展現出許多同校但非運動員的青春活力,一起支持球隊。(圖由球學提供)
除了讓學生運動員更能與校園有所結合,也能在賽場上展現出許多同校但非運動員的青春活力,一起支持球隊。(圖由球學提供)

將運動回歸學生責任,「學生身份」優先

另外,先不提體育班的學生,在普通班,大部分的學生都將時間花在課業上,不到4成的學生在求學的過程中參加有組織的運動校隊,這源自於目前的學生賽事舉辦的方式、及不完整的規範,讓學生必須要在上課時間內,請假出去比賽,對成績並無實質要求,造成許多家長的不支持及不理解,所以首屆「球學聯盟」將在長達半年的賽季中,於27間學校舉行143場籃球賽事,將運動賽事回歸校園,回歸到課餘時間,並透過有規範的組織架構,建立正確的賽制,透過學業成績標準控管,讓學生運動員,可以在競賽及學業上取的平衡,本次擔任新北賽區主席的錦和高中陳鴻杰教練表示:「我們都認為學業對運動員來說十分重要,但是整個升學及比賽體制並沒有把這點考量進去,只要球打得好,他們還是可以進到很好的學校,自然而然大家就會忽略這一塊,因此我非常認同這個聯盟的學業規範。」

成績要求也成為「球學聯盟」這次最大的特色,要求學生以每次段考成績為基準,以此審核球員參與本聯盟每場次比賽之上場資格,球員上場比賽須在每次段考都符合總科目須3分之2以上或班排名為前3分之2;全科目之總平均達50分以上;但球員一次段考總科目之總平均如低於45分應予禁賽,待下次段考成績達標後才酌予出賽;另外球員連續2次段考總科目之總平均未達50分一樣收到禁賽處份,待下次段考成績達標後才能恢復出賽資格。

◎預測2018大聯盟世界大賽冠軍,讓你抽好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柏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