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美兩國之間最重要的是如何取得互信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國際政治問題專家金燦榮早些時候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表示,此次對話的時機並不理想,因為今年中美關係是多事之秋,例如南海、人權、經貿、網絡攻擊等。
同時,美國明年即將舉行大選,美國國內正在進行關於中國政策的內部辯論,所以中美本次對話的時機總體處於不利、複雜的背景。
雖然中美之間存在很多分歧,但中美關係經歷了多年的磨合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對話機制。
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畢竟是一個可以增進兩國之間戰略互信、加強經濟合作的重要平台。
而最新一輪的戰略與經濟對話,或許可以給兩國在有爭議的方面,例如南海問題、網絡空間等問題上化解分歧、求同存異,尋找雙方利益共同點的機會。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鄭澤光早些時候也表示,這是中美之間又一次的高層戰略溝通,對雙方增進了解和信任、促進各領域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成果
金燦榮還說,中美在經濟對話層面上可能會取得更多的成果,尤其是在中美投資協定BIT,第二個SDR,即人民幣是否能夠成為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方面。
此外,中美也有可能討論美國參加亞投行和「一帶一路」項目的問題。
現在有一種說法,由於美國和中國分別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的經濟體,經濟關係已成為中美兩國整體關係的「壓艙石」和「推動器」。
也就是說,中美之間的經濟關係已經到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
或許雙方在經濟領域的進一步合作可以有助於消除雙方在有爭議領域的消極因素,增加積極因素,在國際政治日趨複雜化之際,雙方能夠找到相互合作與讓步的正確平衡點。
(撰稿:凱露 責編:歐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