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裡就可以看到,當「搶救國文聯盟」在2015年的今天,還堅持著「國文教育的興衰,關乎國族文化慧命之存亡。」其實就像大夢不醒的人,試圖以倫理教條與尊古意識,保護已經破敗的中華文化神壇。
隨著戒嚴時代越來越遠,今天的中文系學生已經很少抱持「傳承道統」的使命感,但是為什麼他們很少對課綱微調發表意見?可能是因為大部分的中文系畢業生,可以在舊時代遺留下來的國文教育體制中,得到很大的生存空間。所以他們並不在意,這種以文言文佔絕對比例的國文思維,其實是舊時空的特殊產物,它並不能符應解嚴以後,逐步正常化發展的臺灣社會。照這個步調發展下去,終有一天,舊思維會被淘汰,而中文人目前在語文教育中相對優渥的生存空間,也會隨之消失。
如果中文人意識到這個危機,那麼他們會發現,相對於臺文系早在科系名稱與研究對象上,先備了對於臺灣社會的正面意義,中文系卻還徘徊在舊思維中無法掙脫,無法重新自我定位。中國文學系面對臺灣主體性的正常發展,不斷蹉跎著,日漸喪失它在臺灣社會中的論述正當性。這是一個必須警覺的現象!如果我們不在資源分配仍有利於中文系時,主動達到自我轉型,則未來可能會面臨更不由自主的轉型,與更嚴重的轉型陣痛。
我們應該重新自我定位,明確放棄不合時宜的「中華獨尊」包袱。更重要的是,在當前課綱微調的議題上,站在「臺灣漢文化」詮釋者的立場,固然可以主張文言文與中國典籍是臺灣學子值得學習的材料,但是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中,我們應該反對教育部蠻橫提高文言文比例、強迫選修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面對課綱微調,這才是讀中文系的人應有的立場。
*作者研究所博士生、國中國文兼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