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3日下午出席「烽火浮生錄」抗戰照片展,在致辭中表示,紀念抗戰勝利不是歌頌戰爭,是希望防止戰爭,「不是誇耀我們是戰勝國,而是希望戰爭不要發生」。他並反駁媒體評論提出的「抗戰勝利了什麼」質疑,抗日戰爭雖然造成國軍死傷慘重,「但最重要的是中國人民的意志力和決心」。
馬英九3日出席「烽火浮生錄:抗戰勝利70週年的另一頁歷史照片展」暨「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蔣渭水先生紀念展」開幕典禮,就中國戰場的八年抗日戰爭,及蔣渭水在日治時期領導抗日活動等史實,發表逾10分鐘的談話。
馬英九說,對日抗戰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死傷最多、影響最深的民族禦侮聖戰,和日本準備幾十年相比,當時中國根本沒有準備好。
在回顧對日戰爭歷史之後,馬英九強調,有些人覺得抗戰勝利是靠美國2顆原子彈,但現在有英、美等國的歷史學家主張,抗戰是中國人民在毫無勝算下,堅忍不拔、奮戰到底的英勇故事,同盟國在歐洲和亞洲戰場節節勝利,正奠基於中國和日本纏鬥不休。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馬英九指出,這段歷史對台灣同樣十分很重要,因為若沒有這場戰爭,就無法保住中華民國、光復台灣,也無法牽制日軍;若日軍投送更多軍力進入太平洋戰場,澳洲、印度是否保得住都是問題。
馬英九說,他在媒體上看到有人質疑「抗戰勝利了什麼?」,國軍犧牲慘重,打死1個日本軍人必須犧牲3到4個國軍,「但最重要是中國人民的意志力和決心」。馬英九說,當時中國軍備差,為了對抗日軍戰車,有時國軍會在身上綁滿手榴彈讓日軍戰車壓過,戰鬥非常慘烈,但爭取到應變時間,把重要工廠設備遷到大後方,以時間換取空間。
馬英九說,侵略錯誤或許可以淡忘,但歷史真相絕對不能遺忘,遺忘歷史可能會出現同樣錯誤;紀念抗戰勝利不是歌頌戰爭,是希望防止戰爭,「不是誇耀我們是戰勝國,而是希望戰爭不要發生」。
他重申,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沒有輸家,希望中華民國永遠扮演和平締造者角色和人道援助提供者角色,這也是憲法支持的方向。
展覽的開幕典禮邀請抗日醫生蔣渭水的後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顏文熙,及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蔣朝根;抗日志士林獻堂後人、明台高級中學董事長林芳媖,及抗日戰爭中送國旗至四行倉庫的女童軍楊惠敏之子朱復圭與朱復轟等人出席。
在典禮中,馬英九授贈國旗給朱復圭,表揚在抗戰中犧牲奉獻的平民英雄;馬英九並在朱復圭的要求下,在國旗上簽下自己的名字,表達自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