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近日『暴力救市』,甚至出動公安進駐證監會。雖然可能引發不少後遺症,而國際化的旅途恐怕更為遙遠,但我們回顧中共歷史發展的歷程,就可以發現權力的穩固才是中國領導人思考經濟的最大考量。
1950年代,中國在建國之初,實施第一個的五年計劃經濟後,毛澤東想要抓回被周恩來等人掌握的經濟大權,好大喜功地提出『大躍進』,擬定鋼產量要『超英趕美』的高指標。不明白經濟並非可以太過"計劃"的毛澤東,搞出了上千萬人死亡的大饑荒。退居二線的他,看著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和黨總書記的鄧小平,兩人不僅意氣風發,而且走出一條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意識形態之路。擔心被邊緣化甚至被鬥爭的毛澤東,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直指劉、鄧為『走資派』。這場政爭浩劫,對經濟造成極大的衝擊,所以毛澤東在文化大革命的後期、周恩來病重之際,重新啟用了鄧小平。
鄧小平在毛澤東過世、四人幫垮台之後,掌握大權,並開啟了改革開放之路。從極左派的政權要邁向現代化的國家,為避免黨內人士的反彈,鄧小平以『政左經右』的思維來推動改革。毛澤東沒有"錯怪"鄧小平,鄧小平確實是不折不扣的『走資派』。然而,鄧小平從來不是個夢想家,而是個務實的實踐家。中國在文化大革命後,失去了毛澤東這個精神領袖,如果在經濟上不圖改革,共產黨的政權必定受到挑戰。鄧小平在經濟上開放,但在政治上卻是絲毫不讓,因為他知道轉變過快也會威脅到共產黨的統治,所以『六四事件』就是他打擊開明派趙紫陽和右派的極端手段。
『六四』是鄧小平的罩門,所以他所選的繼承任者,在政治上必須呈現左派的光譜,才能確保他不被翻案或鬥爭,而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就在左派的推薦下,成為鄧小平的接班人。然而,江澤民太過左傾的思想,讓他一度成為改革開放的絆腳石。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說出重話,江澤民為保權位,才趕緊跟著鄧小平的改革路線來進行。江澤民時期提出的『三個代表』,首次將私人企業家納入共產黨的政策體系,改變過去打擊資本家的思維,也標示著改革開放是個難以逆轉的方向。可惜的是,政治上沒有相對應的改革,『政左經右』再加上民主法治的缺乏,讓中國成為官員們貪腐的大溫床。
改革開放雖然是難以逆轉,但不代表一定不能。為了穩固共產黨日後的政權,以及對於江澤民的不信任,鄧小平破天荒地隔代指定胡錦濤擔任中共第四代核心領導人。鄧小平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的思維進行改革開放,此舉注定造成了貧富不均和階級間的矛盾,再加上官員們的貪腐,又讓共產黨面臨了政權的保衛戰。雖然胡錦濤是名義上的最高領導人,但他仍然無法擺脫江澤民的掌控,只好提出以人民需要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建立『和諧社會』的理念,試圖緩和人民的反彈和各階級間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