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總處今(22)公布《104年5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結果顯示1至5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8490元,若納入非經常性薪資計算後,1至5月的平均薪資為53746元,為歷年同期最高;儘管薪資數字年年升高,但能讓人民「有感」的實質薪資卻比不上2000年的水準。
主計總處表示,5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人數為736萬4千人,較上月底增加1萬1千人或0.14%,而單就5月來看,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8637元,較上月增加0.11個百分點;若從1至5月的平均來看,不含年終獎金、績效及加班費的經常性薪資為38490元,較上年同期增加1.51%,為歷年同期最高,而非經常性薪資為15256元,兩者合計後1至5月平均薪資為53746元,較上年同期增加3.54%,為歷年同期最高。
如果薪資屢屢創新歷年同期最高,為何媒體時常下「薪資凍漲15年」的聳動標題呢?原因便出在物價變化,納入同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計算的實質薪資才是相對讓人民有感的數字。
實質薪資仍未回到金融海嘯前水準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結果,若扣除同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下跌0.67%後,以2011 年價格衡量之本年前5 月實質薪資為52,348 元,亦為歷年同期最高,較上年同期增加4.24%,其中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7,489 元,亦較上年同期增加2.19%。
雖然實質薪資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但回顧實質薪資歷史,可以發現2000年的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7805元,略高於今年的37489元,而從2001至2007年都有38k以上,但從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除了2008年到37733元以外,2009年至2014年皆不超過37k,因此1至5月的平均薪資顯示出薪資雖然逐漸爬升,但仍無法回到金融海嘯前的水準,「薪資凍漲15年」並非危言聳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