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政府計劃推出新《國家和諧與和解委員會法案》,並專門設立仲裁庭,審理涉及種族歧視以及侮辱性言行等案件。有知情人士透露,根據新法案,謾罵華人者有可能被起訴。
目前草擬中的《國家和諧與和解委員會法案》一旦在國會及辯論通過,任何人若口出歧視性或羞辱性字眼,他將可在新設立的仲裁庭下審理,並可被判社區服務。
促進和諧
根據馬來西亞華文報章《星洲日報》引述消息報導,負責團結事務的首相署團結事務局正在草擬相關法令;當局將以新加坡維護宗教和諧法令作為參考基礎,旨在推動國家和諧、團結、和解、融合、平等和非歧視等,以制止種族衝突,消弭日益緊張的種族關係。
據報道,凡是口出謾罵華人、使用種族歧視語言,或威脅其他宗教,或在社交媒體、報章刊登有關字眼,都可能觸犯有關法令。 民粹主義政客及非政府組織成員過往都習慣在議會殿堂內外用這些字眼攻擊對方或評論事件,他們往往都逃過法律的制裁。
社會服務令
根據此法案,國家元首將在總理的建議下,委任不超過三十名委員組成國家和諧與和解委員會,任期三年,可連任。委員必須都是來自不同種族、宗教和政治背景的人士。政府也會在各個城市設立仲裁庭,專門審理關於歧視、侮辱等言論和行為的投訴。投訴者無需向警方報案,可直接向仲裁庭投訴。一旦罪名成立,輕則道歉,重則服刑做社工。
社會服務令為替代監禁的判刑選擇,要求違法者從事一定時數的無薪社會服務工作。社會服務的時數在六十小時至兩百四十小時之間,每天勞動時間不超過四小時,一般可在一年內完成。 然而,社區服務是否會受到遵守,有關懲罰是否能有效抑制種族主義者的氣焰,還有待觀察。
馬來西亞是個多元種族及多元宗教的國家,其中人口百分之六十為馬來人,華人佔百分之二十三、印度人佔百分之八,另有東馬沙巴及砂勞越的卡達山及達雅族。自一九五七年獨立以來,馬來西亞的種族關係日趨惡化,這與當前的政治結構息息相關。大馬的政黨基本上是以種族為主軸,政黨為了贏得選舉,往往操弄民粹主義,以致犧牲了種族和諧與社會安寧。
群毆事件
本月上旬吉隆坡市中心著名科技商城劉蝶廣場發生一起馬來青年在一家手機店偷東西,被華裔店員當場發現,隨後將他交由警察處理。但當天晚上,這名青年伙同多名同黨返回商城毆打手機店店員及砸店,引發群毆事件。
一些博客在社交媒體上借機煽動種族情緒,群眾連續兩晚包圍商城,引起民眾不安。警方迅速採取行動驅散滋事者,同時逮捕及提控被指涉及偷竊、毆打及煽動情緒的人士,最終成功平息騷動。
掌管國民團結事務的總理署部長佐瑟古律在事後尋訪有關商城時指出,「劉蝶廣場」事件顯示,大馬需要落實新法令以維護種族和諧。他說,新法令將著重在防範措施、教育人民、倡導中庸、和諧以及修複種族關係等,它將在下一次的國會下議院會議上被提呈。不過,他補充,新法令並不是取代或等於廢除現有的煽動法令,並且和草擬中的國民和諧法案不同。
國會壓力
國民和諧法案是否還有其他內容不得而知,而曝光的部分內容也只是華文媒體報導,其他語文媒體隻字未提也讓人納悶。新法案是否能順利提呈上國會目前還是個未知數,因它得看內閣是否能頂得住右翼分子的壓力。
早前,國民團結諮詢理事會擬定了《種族和宗教仇恨犯罪法案》、《國家和諧與和解法案》和《國家和諧與和解委員會法案》三項關於國民團結法案的草案。但前兩項法案遭到民粹主義分子的強烈反對,他們聲稱這些法令會削弱馬來人統治地位,當局因此停止相關立法程序。
撰稿:BBC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李艷雲
責編: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