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烏克蘭爆發政治危機,克里米亞半島舉行公投決定加入俄羅斯聯邦,加上俄國後續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導致以美國和歐盟為主的西方國家對其進行經濟制裁,除了國內貨幣貶值,現在傳出連科學家也受到牽連,不但無法從國外購買科學設備,論文也無故被西方期刊拒絕。
Russian scientists squeezed by Western sanctions, Kremlin's isolationist policies http://t.co/VPa43I2H5s pic.twitter.com/EkGSwxXTnQ
— CSIS Russia&Eurasia (@CSISRussia) 2015 7月 21日
連玻璃都不賣
在新西伯利亞(Novosibirsk)科學城(Akademgorodok)雷射物理機構工作的物理學家希洛夫(Alexander Shilov)向《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表示,「當他們賣一片玻璃給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會用在軍事鐳射還是醫療用途?」
美國和歐盟對俄國的制裁,僅限禁止出口任何產品到俄國的國防部門,去年7月歐盟宣布新制裁時也曾強調,「不應影響軍民兩用產品和科技產品的的出口」,但事實上,許多西方公司因畏懼制裁的相關罰則,乾脆大門關上。
一位在俄羅斯大學工作、不願具名的美國學者證實,他的俄國同事確實面臨此問題,西方公司多以害怕設備買賣違反制裁規定、俄國已經沒有該公司的支援人員為理由,拒絕出貨。
AP News - Russian scientists squeezed by sanctions, Kremlin policies NOVOSIBIRSK, Russia (AP)… http://t.co/AXaJ4cJDNo pic.twitter.com/9YSFSlgCpX
— Republic Buzz (@republicbuzz) 2015 7月 24日
俄國貨幣的購買力大跌,也讓科學家面臨買不起外國製設備的困難,俄國併吞克里米亞至今,盧布已貶值將近一半。
銀根緊縮苦撐
此外,政府對外商投資企業的猜疑,轉化成對科學外資的實際打壓,全國最大的科學私人資金來源「王朝基金會」(Dynasty Foundation)今年被政府貼上「外國代理人」(foreign agent)的標籤,受到一系列的突襲檢查和查帳,只因為王朝基金會的俄國創辦人使用海外帳戶轉帳匯入資金。
「外國代理人」形同「間諜」的說法,蘇共政權時期常以此詞語標簽反對派。俄國立法規定,司法部門可將非政府組織登記為「外國代理人」,無須取得組織同意或漫長的法院聽證會程序。此法條於2012年生效,「收受外國資金」和「參與政治活動」是列被為「外國代理人」兩個必要條件。
希洛夫表示,如果王朝基金會是「外國代理人」,代表任何與其有合約的人都是共犯,「我們現在都是間諜了。」
Russian science foundation shuts down after being branded 'foreign agent' | The Guardian - http://t.co/aYthd3ghVZ pic.twitter.com/JlFu5Nv6eq
— Yngvar (@UXMarksTheSpot) 2015 7月 22日
俄國政府對於受外國資助非的政府組織的懷疑有增無減,認為他們是西方派來的間諜,同時俄國政府也否認對王朝基金會的迫害,司法部長科諾瓦洛夫(Alexander Konovalov)表示,王朝基金會接受海外資金,本來就應該被列為外國代理人。
王朝基金會今年預計提供800萬美元(約新台幣2億4830萬元)的資金,創辦人子敏(Dmitry Zimin)與董事會卻決定關閉基金會,以抗議俄國政府的汙名化。俄國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的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表示,很遺憾聽到基金會關閉的消息,但他仍堅持沒有人強迫王朝基金會走上這條路。
期刊審核刁難
另一方面,部分科學家向《美聯社》表示,自從3月俄國並吞克里米亞開始,他們發表於西方期刊上的論文無故被延期或退件。然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的員工科爾尼(William Kearney)澄清,「不管論文投到哪個期刊,全部一視同仁。」
俄國政府對於美國和歐盟的制裁置之不理,他們認為自己就有充足的資源,可以製造替代品來取代被禁止進口的產品。然而俄國科學家受到影響卻是不爭的事實,前蘇聯解體後被忽視的科學城好不容易得到翻身的機會,過去15年來,俄國花在科學研究的經費翻漲了20倍,今年預算原本可達3500億盧布(約新台幣1893億元),但如今,俄國科學家們再度面臨政治為學術所帶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