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緣政治議題上,中方大幅讓步
第三,中國善於煽動民族主義干擾正常經貿關係。過去幾年中日經貿「脫鉤化」,正是拜民族主義所賜,隨著中日再次「友好」,日企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及對中國出口都可望得到實質性增長,對日本經濟相當重要的汽車出口尤其重要。在象徵意義上,中國是否有意放寬對日本食品的進口限制,在安倍訪中前成為熱議,訪中期間沒有進展是不小的失望,但不排除中國很快會放開的可能。總之,隨著中日關係「重設」,中日經濟可望從前幾年的「脫鉤化」向「重掛鉤」發展。
相對於經濟取得的實質進展,在政治上沒有具體的協議,但「重設關係」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深遠的成果。幾個環節值得一提:
第一,在中國官方發出的習近平講話摘要中,習近平通過回顧中日老一輩政治家締結友好條約,帶出了「日本要妥善處理歷史、台灣等敏感話題」的資訊,至於其他最敏感的政治話題,如釣魚島、東海、南海等均一概不提。
兩相比較,習近平在一六年G20峰會與安倍見面時,強調日本要「妥善處理東海問題,共同維護東海和平穩定;日方在南海問題上要謹言慎行,避免對中日關係改善造成干擾。」無疑大幅讓步。中國一直抨擊是日本力推的「印太戰略」包圍中國,習近平也不再提;相反的,「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維護多邊主義,堅持自由貿易」成為中國最關心的事。
第二,中國出動各大媒體為對日關係轉向「洗地」。其中以「叼盤狗」出名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接連發了好幾篇文章,承認中國以往不足,既稱「中日都需調整心態,重新認識對方」,又稱「中日關係以往震盪,不能完全歸咎於其中一國」。這和中國外交部、媒體以前指責釣魚島、歷史問題「責任完全在日方」、「日本心態上不適應中國崛起的現實」,簡直是「髮夾彎」。
對中國ODA走入歷史
第三,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得到「遲來的感謝」。日本從一九七八年開始對中國進行ODA,對中國經濟起飛有重要意義。截至二○○八年,日本共援助中國三萬億日幣以上的援助(約三百多億美元),其中無償援助一成,技術援助占一成,長期低息貸款(只有一%到二%利息)占八成。即使在○八年停止低息貸款以後,無償援助及技術援助還繼續。這次安倍訪中前,日本宣布今年將是ODA最後一案,結束長達四十年的對中援助。
日本一國對中國的援助占所有外國援助的六六%左右,上海寶鋼、浦東機場、北京新機場、中日友好醫院等重要項目,都在日本援助下完成。在改革開放初期,肯給中國大量外匯與啟動資金,教給中國現代化生產組織和技術的,除了香港就是日本。日本ODA沒有搞債務陷阱,沒有輸出產能,也沒有潛在的地緣政治野心;它對中國經濟起飛的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過分,可是日本援助在中國長期得不到應有的宣傳及評價,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這正是中國政府長期進行反日宣傳之故。
諷刺的是,在安倍宣布要終結ODA項目之際,雖然中國外交部還羞羞答答地說「中日互利雙贏合作」,中國媒體終於肯大篇幅報導及正面評價ODA,感謝日本多年對中國的幫助。
安倍訪中帶來的中日關係轉暖,雙方都得益,但其動機卻有相當大差異。對日本來說,與中國關係緩和,雖有以中國為籌碼應付美日貿易談判的考慮,更重要的是,出於安倍強烈地要奠定政治遺產「讓日本再次強大」的主動政治意願。今年是日本明治維新一五○周年,具高度象徵性意義,日本急切展現能成為獨當一面的政治大國。
天朝意識讓習不情願與日妥協
相反的,對中國來說,與日本緩和更多是出於重壓下的無奈。從今年三月中美開打貿易戰以來,中國面對困境,不得不主動緩和與周邊國家,尤其是印度和日本的關係。這對天朝意識強烈的習近平來說,是非常不情願的事。這很可能是以後中日關係再現波折的伏筆。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