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意識形態不是台灣主流政治價值。不管誰當家,台灣主流民意都是希望政府可以「拚經濟」,這種心態就是單純的「務實主義」,而不會影響經濟環境的轉型正義就變成了可有可無。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在立院備詢時,表示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正在著手認定兩蔣銅像與紙鈔上的威權象徵是否需要被移除,以落實轉型正義。消息一出,藍綠媒體各執一詞,一邊批判促轉會的做法有如明朝的東廠,對國家體制強烈的破壞;另一邊則是肯定促轉會的政策,希望台灣可以確實地去除這些崇拜過去威權體制的象徵物。
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聲音,主要還是在台灣人民對於國族認同以及如何認定兩蔣威權統治這件事上,有著根深蒂固的分歧。從民調中也不難發現,為數不少的民眾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同時也認為兩蔣威權統治時期,雖然對人權有所迫害,但仍把這段時間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歸功於兩蔣與國民黨之上。
在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時期被迫害的台灣人眼中,這種想法幾近不可思議;但退一步來想,在國民黨威權統治時期的得利者,甚或只是在這段時期安分守己,伴隨著經濟成長而發財的人們眼中,兩蔣與國民黨功不可沒。然則,在轉型正義這個議題上造成分歧的問題核心,其實跟台灣民眾的政治中心思想與核心價值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一般不需要面對國內分裂主義的威脅或被他國(如中國)所欺侮的國家中,人民一般都是以經濟議題上的左與右派來思考與評量政府政策。左派希望政府能多加干預市場,透過增稅並搭配完備的社會福利制度來進行財富重分配,以實現社會正義;右派則希望政府極小化對市場的干預,極大化市場的競爭,透過減稅來讓市場以最有效的方式決定勝負優劣。
但這種左右意識形態卻不是台灣的主流政治核心價值。不管政府是誰當家,台灣主流民意都是希望政府可以「拚經濟」,並極盡所能地加強社會福利。在兩岸關係上,至今多數人仍然希望可以與中國持續維持現狀,即便日漸惡化的美中關係可能會讓台灣必須在中國與美國之間選邊站。這種心態,其實就是單純的「務實主義」。因為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經濟發展與個人的財富累積,轉型正義這種不會影響經濟環境的政策則可有可無。
務實主義最大的壞處,就是會忽略其他更重要的價值,如民主自由與正義。這也正是轉型正義之所以難以推動,且得不到民眾好感的主因。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52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