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固體廢棄物:《垃圾與他們的產地》選摘(2)

2018-11-10 05:10

? 人氣

對美國人來說,製造業產品大量出現在都市固體廢棄物當中,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如果東西壞了,買新的產品其實會比送修還便宜,人人都能輕易舉出十幾個這樣的例子。我記得家裡的錄放影機(還有印象嗎?)壞掉時,送修要花上50美元,買一臺全新的DVD播放機也才不過38美元。我的外套拉鍊壞了,請人換上新拉鍊要價35美元,費用跟買件全新的外套差不多。我在Radioshack買了臺只要4.99美元的收音機,耳機壞了之後,我想給收音機替換零件,卻完全沒辦法,因為這臺收音機是一體成型的產品,沒有任何螺絲或卡榫,不管是哪個小零件壞了,都沒辦法替換。《消費者報告》(Consumer Reports)指出,2003至2006年間售出的電器產品(洗衣機、洗碗機、烤爐等),至少有五分之一都在這三年期間故障過,而三分之一的冰箱(有製冰盒跟供水器的機型),在這三年期間,每三臺就有一臺需要專人維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去年我不得不汰換舊冰箱,只能自我安慰說新冰箱比較節省能源。我記得舊的冰箱剛買回家製冰機就有問題,維修人員在前三個月保固期內就來了三次,之後冰箱過保了,維修人員就沒再來了。他第三次來時,我們已經對彼此比較不陌生,便稍微聊了一下。他跟我一樣,也覺得當今冰箱過多的電子配備令他感到挫折。他嘆了口氣說:「我是修冰箱的,不是電腦技師,也不是電視維修師。」我問他這臺冰箱能撐多久,心裡希望家裡四年級的小朋友上大學前,我都不必換新冰箱。他說:「以前冰箱的壽命都有二、三十年,但現在有五年就要偷笑了。」我問他原因為何,他從冰箱製冰器探出頭來,看著我,然後說:「你知道嗎,還蠻詭異的,感覺起來,好像是因為業者希望你早點換臺新冰箱。」

在美國,這是常態。隨著電器產品製造過程高度機械化,愈來愈少人懂得如何維修這些產品,連維修人員都感到頭大。因為維修不易,買新的產品又不難,所以人們常常把好好的東西當垃圾丟掉。在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地方的人在東西壞掉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把它修好。我在孟加拉的朋友們衣服都穿很久,並且會依照流行的潮流修改衣服,他們多數都擅長女紅,而且當地又到處都有收費低廉的裁縫師。家具要是布套壞了,他們會更換布套,而非把整張椅子或沙發扔掉。在印度,處處都有可以替人修衣服、鞋子或電子產品的小店或路邊攤,而且技術一流。我在印度時,牛仔褲膝蓋的部分勾破了,我就到加爾各答的小路上找人修補牛仔褲。這位裁縫師的店面基本上就是人行道上一塊高起的水泥底座,大約一平方公尺大。他從早到晚都坐在路邊翹著腳,邊修衣服邊和客戶及旁邊的攤販老闆們喝茶。我一個小時後回去拿修好的褲子時,很驚訝地發現,他不是給褲子打補釘,而是把整塊布都縫回原處。之後我每次只要有機會到印度,一定會從美國帶整箱的破鞋子、壞掉的相機、或是需要修的電子產品過去修,因為我知道在印度一定有人能修好這些東西;在美國,同樣的東西就成了垃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