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垃圾與他們的產地》選摘(3)

2018-11-11 05:10

? 人氣

一家信用卡公司竟然質疑消費主義──要不是這個算盤打得太明顯,想趁大家對花錢這件事滿心焦慮的時候,藉機擄獲消費者的心,那我鐵定會肅然起敬。但這個廣告真正觸動我的,是結尾一系列的影像:一對父子在一片遼闊的綠色原野中央,然後是一對夫妻帶著一條狗,走在一片開闊的沙灘上,然後一對情侶在公園長椅上調情,最後,一群咯咯大笑的女孩子擠進一臺計程車後座。這些影像告訴我,Discovery信用卡公司在某種程度上,完全瞭解真正的實情:讓我們快樂的,不是「東西」(甚至不是「酷炫的玩意」),是和家人、伴侶、朋友在一起的時光,還有體驗美麗的自然世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不快樂的人

想想看,報告指出,美國人的滿足和快樂程度達到最高點是在1957年──也就是說,那一年我們有最多人(差不多35%)形容自己是「非常快樂」,但從此以後,就再也沒達到過了。就算我們今天比五十年前賺了更多錢,買更多東西,我們卻沒有更快樂。講白一點:這些錢和東西不是沒讓我們更快樂──有些有,但是額外的快樂卻被其他更大的不幸給抵銷掉了。當一個人肚子餓,覺得冷,需要地方遮風避雨,或需要其他基本物質,那想當然,擁有更多東西一定會讓他(她)更快樂。但是,一旦人的基本需求滿足了(根據看守世界協會《2004年世界現況》的報告,全球平均看來,當人民每年賺到、也花了1萬3千美元,基本需求就滿足),又再花錢買更多東西後,這種略微增加的快樂反而減少了。換句話說,頭一兩雙鞋子帶給我們的快樂,比第十四、十五雙鞋子還要多。對一個住在菲律賓煙山上(這個社區幾乎就在垃圾場正上方)的女性來說,她用100美元買到的快樂,比我們的女性還多。

然而,雜誌裡的美女和廣告中為數眾多的姣好面孔以及他們完美無暇的牙齒,都試圖用別的方法說服我們。他們保證,只要買到新東西,就會得到新的快樂,就算那東西和我們手邊有的幾乎一樣也沒關係。但是東西到手後,就算我們短暫陶醉了一下,美好的感覺也很快就消失了。結果發現,更多的東西不會讓我們更快樂,尤其你算算看,你得工作更久,才能買得起更多東西,付得出錢來維修,或甚至要花時間在塞滿東西的抽屜、櫥子和家裡翻箱倒櫃,就只是為了找個東西,真的有比較快樂嗎?

同時,人類的不快樂與日俱增,因為我們的社交關係日益惡化。證據一再證明,一旦基本需要滿足了,我們和家人、同儕、同事、鄰居、社區民眾間的關係,就是決定我們快不快樂的最大因素。然而,我們比以往花更多時間埋首工作,就只為了購買和維修這些東西,獨處時間變長,陪伴家人的時間變少,和朋友、鄰居的往來也減少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