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巨蛋動工前與施工期間,歷經多次環境影響評估,就遠雄提出的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邀府內外專家評估,但至今仍是爭議重重,耗費許多社會成本不說,在目前的停工狀態下,最後能不能完工都讓人懷疑,就連眾所期待預計在大巨蛋舉辦歷來最高規格的運動賽事「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都已確定不會在大巨蛋舉行,耗資百億,卻換來這麼多負面效應,台北市民究竟得到了什麼?
為何要蓋大巨蛋 政府從沒說清楚
為什麼要蓋大巨蛋?游藝抱怨政府「沒有公開完整的資訊,讓市民理解基於什麼理由而蓋」。
大巨蛋之所以造成人心惶惶,原因之一,在於政府並沒有完整地說明,除了球場內喊得震天響的「我們要巨蛋」外,市民還有什麼理由必須支持這一個建設?興建後的效益大於對負面影響嗎?台灣的棒球市場能支撐得起這樣龐大的體育場館嗎?政府的不作為,使得這個重大建設的公共議題,一直缺乏讓大眾及輿論廣泛討論的機會。
翻開2003年的環說書第5章,當中記載了政府蓋巨蛋的理由,包括提升爭取國際比賽,如1998年亞運;北市一年有45%之天數為雨天,政府認為需要室內場館讓市民觀賽免受天後之苦等等,但有多少市民能夠一一細數興建這棟龐然大物的原因?
在專業把關上,環境影響評估,俗稱「太上行政院」,是幫助居民化解焦慮的關鍵守門員,據《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是就「人」的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之程度及範圍,提出環境管理計畫,藉以達成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目的。但翻閱歷次由建商提出的環說書,卻發現,環評指標有部分項目顯得不夠細緻。
環說書隱惡揚善 影響評估流於表面
舉例而言,在2011年6月公告的審查結論環說書中,針對「經濟環境」的影響評估項目中簡單提到施工期間可以帶動當地工人就業,營運期間可以帶動當地商業發展,卻不見負面的陳述與改善計畫,例如居民最在意的,因人潮帶來在地商業模式改變,租金、物價波動等負面經濟環境影響。
翻閱更早期的環說書,2003年市府委外所作第1次環境影響評估,「經濟環境」所述內容,竟與8年後並無二致,顯然8年來對影響評估的把關,不論是開發單位或是政府,均無進一步追蹤,也與前述居民所感沒有結合,不論是有意或無意,單就書面文字上,就能看出政府與居民的認知差距。
環評案經不起檢驗 遭撤銷比例驚人
曾擔任中央與地方環評委員20多年的劉益昌,也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他指出,在環評會上,「問東答西」是開發商回應委員與公民最常見的方式,而他簡單解讀2003年環評到2011年環評「經濟環境」的論點沒有差異的原因,在於若委員沒有提出改進建議,開發商自然認為不需要進一步補強,且若第一次環評委員沒有表示意見,換屆後的委員通常也不願推翻前次的結論,不願否決前屆委員的專業審查。
也曾擔任環評委員的環境律師詹順貴表示,環評歷來有民眾「參與強度」不足的問題,環說書由開發商委外製作,先天就隱惡揚善、體質不良。而據台大法律系教授葉俊榮2010年研究《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問題之探討》,審查結論通過的只占5.85%,通過的案子中,許多民眾因不滿而打行政訴訟要求撤銷結論,以詹順貴的親身經驗,就有高達7、8成遭撤銷,他分析,可見「達成環評結論的過程是禁不起司法檢驗的」。
談到如何改善環評並強化公民參與,詹順貴表示,或許可以試著做到線上直播、全民監督,在外界的監督下,減少官派委員淪為橡皮圖章的可能。此外,由於委員為每2年聘用一次,委員本身同時兼有其他職務,又無幕僚,未必有時間將案子研究清楚,故也可以思考改為固定聘用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