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歷史教學的挑戰

2018-11-11 07:00

? 人氣

然而從科學到史學,為甚麼人們總是迫切追尋著甚麼是「真實」呢?在某個層面上,答案似乎是明顯的。因為如果沒有它,若干確定事務以及以它們做結論的確實性概念,例如客觀、不偏不倚、本質都會失去意義。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導學生要說「真話」、教科書的知識是「真」的、答案卷上的「正確答案」,甚至是基於真實而被定義的虛假,這些概念構成人類社會的部分,它們「被認為是」維持世界穩定的枝幹,也是求知慾的豐碩果實,倘若有天,人們不再能抓準那參照軸,那人們將無從辨別世界,而依靠真實建立的任何知識、經驗都將變成沒有用處的、虛無的存在,那以此建立的價值觀將會崩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種對確實性的慾望與恐懼不確定性的心理,造就了社會上對「失落」的懼怕,真實—事實的價值便在此處彰顯。人類社會在漫長的演變中,不知不覺依靠著事實運轉,而歷史,作為世人普遍認為與事實有關的學科,被定義為反映「過去」的學科也就見怪不怪。

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來重新檢視一場為人所熟知的歷史事件,來看看就實際操作歷史研究的情況可能是如何,它能反映的過去有多少?

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Prague Spring)(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68年,布拉格之春為捷克國內的一場政治民主化運動(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68年捷克發生的重大事件,「布拉格之春」,[10]這波爆發於東歐的民主化浪潮,無疑是歷史學家書寫的重要對象,藉由史料,史家們窮盡心力挖掘出這事件的真實面貌,想要「如實的」還原現場,將史學做為學科知識的社會責任發揮到極限,「將真相重現給社會」。

在清楚敘述1968年發生的事情時,我們的確可以確立一些基本事實,透過檔案、新聞、口述,諸如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是誰?蘇聯領導是誰?在8月20日深夜華約成員國軍隊確實出現在捷克等等,我們實際上可以大概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何時發生、以及大致為何發生。

這些檔案、記錄片段實際上都是基於事實所記述的,但是歷史如果只停留在這樣的記事層面來看,它著實喪失了身為學科該有的使命。因為歷史學家是野心勃勃的人。他們不但想要發覺過去是甚麼,也想要了解這些事情如何和為何發生,它們在過去和現在的意義又是甚麼。[11]倘若只注意這些真實而平凡無奇的片段,卻忽略這些片段實際不具備解答事件的功能,它們只是如國中生寫日記式般的流水帳,是記事層面的撰寫,不足以構成有血有肉的歷史。

既然這些片段事實不具備所謂的「歷史意義」,那意義究竟從何而來?詹京斯認為:「任何的事實要有意義,都需深埋在解釋性的見解之中,這樣的見解顯然包含事實,但卻不是單純地從事實中無意產生出來的」。[12]

歷史學家將過去的事件呈現為一個有意義的敘事,而意義又不是來自於片段事實本身的實存,無可避免的解釋空間便誕生,史家要選擇將哪些片段、毫無關聯的事件,根據史家有興趣的主題將其組織成相互關聯的,能被了解的事件,透過脈絡與情節(plot)的編織,這類虛構的元素使歷史得以誕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