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紙風車裡的團員,有很多是我課堂教過的學生,我們曾經在校內外,有過共同創作演出的艱辛過程,沒有三兩三的毅力跟堅持,是沒辦法存活到當下。我的學生馮翊綱創立相聲瓦舍,公開力挺韓國瑜,說選上要去高雄演一百場;我的另一個學生在高雄當戲劇科主任,他在臉書上說:他就是「一心一意」,表明了挺一號韓的立場。政治立場容或差異,但是大家見面依然談笑風生,無傷師生情感。
教育部近來在「高教深耕計畫」中每年編列預算,補助學校推動「大學在地實踐社會責任(USR)計畫」,希望大學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從跨系科、跨領域、跨團隊、跨校的結合,運用專長與所學,進入學校在地的產業或社區,針對當地產業、藝文、環保、社區營造、長照等議題,提出社會創新的解決方案,並進一步激發學生在地就業或在地創業,增加對地方、區域的貢獻。
紙風車劇團帶領的偏鄉藝文欣賞,證明經過戲劇教育的歷練,可以引導他們步出校園後,持續接壤社會地氣的豐碩成果,也符合實踐社會責任的義務。紙風車近年的成就,撼動了多少社會企業家支持的心靈,啟發多少兒童欣賞戲劇的洗好,這是不容抹煞的光榮成就。
台灣社會一時的選舉競爭,應是建立在政見跟候選人能力的提升,而不是拿劇團當祭旗,當出氣筒。活過一甲子,從來沒有這麼麼冷漠冷靜過,站在遠處觀望,視線就清晰寬廣,政治人物的把戲,就更靈活被看穿。說白了,噴口水、灑狗血、拉演出團體下水的泥巴戰,終究只是胡鬧一場,回歸政見,贏得民心才是政治人物的正確之途。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