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量少時會出現枯旱,雨量多時卻留不住,原因就出在水土保持做不好。大家應該還沒忘記,2009年八八風災時三天下了驚人的雨,但那年總雨量只有2,489毫米,並沒有比平均值多。反而是那次風災讓曾文水庫淤砂量增加9千萬立方公尺,滿水庫很快就用完了,八八風災半年後南部就開始缺水,台南一期稻作18,000公頃還要休耕以因應民生及工業用水不缺。
另外一個例子,2012年12月的秋雨充沛,登上百年來當季前十大雨量排行榜。但隔年1到3月情況急轉直下,創下58年來春雨最少記錄,從南到北多個縣市實施一階限水,清明節來了一場豪雨,一下就解除了缺水危機。
再舉這次石門水庫的例子,石門水庫的有效容量20,123萬噸,這次蘇迪勒颱風入流量23,468萬噸,但排洪量22,897萬噸,一進一出幾乎打平。
而大家只注意台北水質濁度高,但其實全省的水庫都面臨同樣狀況,石門水庫的濁度也一度高到19,000度,大甲溪飆到一萬。還有高雄的高屏溪攔河堰也高到16,000度,後來還要由台南的南化水庫支援。
因應氣候改變,第一要務就是要做好水庫集水區保育,而要做好保育集水區,首先就要規範集水區的開發行為。水是生存命脈,一旦失去就無法復原,值得為了短期利益,何況還是財團利益,犧牲我們世代珍貴的水資源嗎?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