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一個真實的悲劇
《為鮑比祈禱》 (Prayers for Bobby: A Mother’s 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Suicide of Her Gay Son) ,是1995年李若艾倫( Leroy Aarons)寫的書,敘述一位住在美國加州的年輕人鮑比(Robert Griffith, 暱稱Bobby),曾經是整個家庭的天之驕子。然而這一切,卻在他因同性戀傾向,企圖自殺,向哥哥艾德(Ed)吐露心事,艾德將秘密告訴母親瑪莉(Mary),世界從此再也不同,全家也陷入了內部風暴之中。
媽媽堅信上帝可以「治癒」鮑比,不斷的利用各種方式,希望他能「迷途知返」,改變性傾向。鮑比也很順從地、努力接受那個極端保守的,基督教福音長老教會及心理治療,家裏也到處貼滿了媽媽鼓勵的小紙條,可是仍然沒有任何改善。
這一切迫使鮑比離開家庭,前往支持他性傾向的表姊珍妮(Jeanette)居住的奧勒岡州、 波特蘭市,遠離母親帶給他的莫大壓力。鮑比在同志酒吧,認識了男友大衛(David),展開新生活;但卻因此失去了家人的認同,尤其是一向最愛他的母親竟然說出:「我沒有同志的兒子」,讓他重度的憂鬱。最後,在與媽媽親情斷絕之下,痛苦萬分、萬念俱灰,只有選擇1983年二十歲時,從波特蘭高速公路的一座橋上跳下,譲疾駛而來的18輪大卡車輾斃,當場慘死。
瑪莉後來接觸到其他教會,牧師跟她說:「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會,接受同志」。瑪莉在書末,非常自責的說:「如果不是我的無知,而讓我早一點接觸到正確的教會及資訊的話,我的鮑比現在應該還活著!」她後來也成為美國全國性組織「同志父母親友聯盟」PFLAG的有力代言人,積極呼籲、推展同志權益 。
給我們的啟示
一.同志是天生的
鮑比從小就知道自己是同性戀者,他生前曾經哀怨的跟他哥哥說:「我只是想跟你一樣(是異性戀)」,可是這麼卑微的一點願望,卻永遠無法達成,因為那是天生的。最近數十年來,多數科學家經由大量證據顯示:性傾向應該是由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後環境因子間複雜的交互作用形成, 也就是說是一種多基因(polygenic)遺傳特徵,或者子宮環境影響胎兒的表觀遺傳(epigenetics)造成。
二.同志不是道德問題,更不是個人的選擇
鮑比從小就是個循規蹈矩、善良的好孩子。很多反同團體,打著道德的旗幟,認為同志是個人道德缺失、墮落的選擇。然而,大多數人的性傾向在童年或小學時就已經形成,同志根本就是先天、基因的受害者,絕對不會是個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