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傳出故宮將閉館三年的消息,自109年底起開始整建,相關文物的展出將會遷展於故宮南院,雖然故宮院長陳其南回應指出「朝北館不閉館的方向進行整建與擴建」;也因此,故宮文物「南巡」嘉義太保三年的可能性仍然沒有被排除。
就去年(2017年)一整年來看,「故宮南院」的參觀人數不到100萬人,而且觀展人數自2015年營運以來,人數呈現逐年、逐月下降的趨勢,耗資101億元旗艦級的文化建設,竟然在嘉義成了沒有吸引力的景點。也因此,近日出現了嘉義縣長候選人翁章梁拜訪行政院高層以及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消息,拜訪的目的就是要解救故宮南院的觀光危機,並以整建台北故宮為名暫停營運,擬將台北故宮展物遷往南院展覽。
在嘉義縣另外一個觀光勝地為「阿里山」,在2017年一整年就少了六、七十萬人次的觀光客,使得當地的旅館業、小吃店、名產店業者叫苦連天,受苦的都是庶民,牽動的更是基層選票。除了國內旅客之外,主要的國際觀光客就靠泰國等等的新南向旅客來支撐。但是,這些新南向的旅客對於故宮文物的興趣會高於熟悉中華文化的陸客嗎?光是看到故宮南院少少的參觀人數,就知道阿里山與故宮南院對於新南向旅客並不能配對連結,這是「陸客式」的套裝行程。
問題的關鍵是國際觀光客的人數,會有那麼容易去調動嗎?有多少的國際觀光客是為了故宮的文物?有多少國際觀光客來到了台北之後,會特地到300公里以外的城市去看歷史文物?如果今天羅浮宮不在巴黎、大英博物館不在倫敦,而是在數百公里以外的地方,這樣還會有如此高的觀光人潮嗎?旅客的造訪是數個目的的加總後所得的「加乘效果」,所以不是動了一個景點就能改變國際觀光客的行動規劃,你會算,作為旅行者的外國人更會算。
賴清德上任行政院長之後就高喊「台北首都減壓」的口號,認為台灣的人口過度集中於台北市,所以希望透過政策性的引導,讓人口流向中、南部。如今,我們還看不到首都減壓的作為,但嘉義雞肉飯的生意已經大不如前,也因此先讓有500萬觀光客人數的故宮北院,將其導引到南部,以解救情事急墜的嘉義觀光困境。
最後,整個故宮博物院的配置預算員額有510人,南院僅有4個科的建置,約有8、90位公務人力;換言之,若北院南遷嘉義3年,原本設籍北院約400位公務人員就要南漂到嘉義,若有妻、小,就只能當周末夫妻或一週兩日爸媽。3年之後,如果最終能回台北那還好,但就怕南部觀光一蹶不振而回不去了…。
*作者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