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即將來臨的AI時代,討論目前社會最常見的AI爭論。
「AI 對你的企業有什麼意義?看這本書就知道。」人工智慧即將進入低價年代,工作流程、商業模式都該改變。本書《AI經濟的策略思維》用經濟學的分析架構,看穿AI浮誇虛假的炒作,打造屬於自己的最佳策略選擇。
許多憂心AI的熱門討論,關心的是社會議題而非商業議題。很多人不確定使用AI是否是好事。
在敲響警鐘的人中,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是最鮮明一致、而且經驗豐富的人,他說:「我接觸過非常尖端的AI,而且我認為大家應該真正關係AI的發展⋯⋯我持續發出警訊,但在看到機器人上街殺人之前,大家不會知道該如何反應,因為這似乎太虛無縹緲了。」
另一位有意見的博學專家是知名心理學家與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2017年,我們在多倫多舉辦的一場人工智慧經濟學研討會中,他解釋為什麼他認為AI會比人類更有智慧:
有位知名小說家前陣子寫信給我,說他正計劃寫一本小說。內容是關於兩個人類和一個機器人的三角戀情,而他想知道機器人和人類有什麼不同。我提出三個主要差異。一個很明顯:機器人比人類更擅長統計推理,但沒那麼沉迷於故事中。另一個就是機器人的情緒智慧要高出許多。第三點是機器人更有智慧。智慧就是思考廣泛。智慧不能有太狹隘的觀點,這是智慧的根本;智慧有廣泛框架(broad framing),機器人生來就有廣泛框架。我說的是,在它學習得夠多時,會比我們人類有智慧,因為我們沒有廣泛框架。我們的思考狹隘,我們的思想會被干擾,而要做得比我們好非常容易。我認為沒有太多事情是我們可以做、而電腦最終無法(學會)做的事。伊隆.馬斯克與丹尼爾.康納曼都對AI 的潛力有信心,同時也擔心徹底釋放AI的潛力可能會引發的後果。
因為對政府因應科技進步的速度感到不耐,產業領袖已經提出政策建言,而且有些已經付諸實行。比爾.蓋茲倡議對取代人類勞力的機器人課稅。伊隆.馬斯克成立一個企業家與產業領袖團體,為Open AI 募集10 億美元,確保沒有單一民間企業能夠獨占這個領域。
這是工作的終結嗎?
史蒂芬.霍金曾在2016 年12 月寫到:「工廠自動化已經大量消滅傳統製造業的工作,而人工智慧的興起可能將這股工作毀滅延伸到中產階級,只有最需要付出關愛、有創意或監督管理的工作還會存在。」
我們支持開發AI,即使AI 會取代一些工作。幾十年的貿易影響研究顯示出其他工作會出現,而整體就業不會急速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