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新創都怕股市泡沫,但他們讀完這篇專欄後都驚呆了

2015-08-28 06:20

? 人氣

在會計和金融術語上,營運現金流代表的是在一個週期中(一年或者一季),由營運活動(銷售產品或服務)所帶來的現金流。當一間新創能實現正值的營運現金流,公司的成長就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由自己產生的現金支持,對於外部資金的需求就降低很多,因此也減少了對公開市場起伏的依存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要注意的是一家公司很有可能每一季都有獲利,但營運現金流卻是負的。最典型的是正在高速成長的公司,如果其應收帳款的週期總是長於應付賬款的週期,那麼公司越是高速成長,營運現金流的缺口就會越大,到成長趨緩前都需要外部資金揖注。

過去十年最熱門的Freemium和SaaS大多屬於這種「應收帳款週期長於應付賬款週期」的類型。例如去年被Facebook收購的Whatsapp就是標準的Freemium模式,使用者第一年是完全免費的,第二年才開始收0.99美元的年費,這就表示Whatsapp從使用者那邊得到的應收帳款週期超過一年,伺服器和頻寬支出之類的應付賬款卻可能是每月結算,如果考慮到免費使用者一年後轉換為付費使用者的轉換率不可能是100%,這個結構的不對稱性就非常可觀。這表示Whatsapp成長越快就越需要外部資金支持,從這角度看來,Whatsapp選擇不自己IPO,而是嫁給有部瘋狂的印鈔機的臉書老爹,是非常正確的選擇,否則可能會像今天Twitter一樣,每一秒鐘都被分析師緊盯現金流,釘得滿頭包。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因為把原本一次收齊的套裝軟體授權費改為多年收齊,雖然在會計認列營收成本和計算獲利上可能和原本一次收齊的時候差不多,現金流上卻會產生很大的不對稱。如果又是成長迅速的新創公司,那麼在成長到高原期之前,都只能不斷靠外部融資來支持成長。

這樣的公司對於公開市場會有很大的敏感性。其實不管是在理論上或者實作上,上市公司的市值和新創私募的估值都有相當程度的相關性。

風險資本對於一個投資案的估值計算,除了參考私募市場上其他類似新創的估值以外(例如合併前的『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更多的時候會引入同樣產品類別的上市公司的市值來做參考。這是因為儘管成熟的上市公司其成長預期(從而反映到估值倍數)與高速成長的新創有相當的不同,但上市公司畢竟資訊透明,市值遠較新創接近市場意見,更何況新創最終要IPO時一定也會被拿來和上市公司比較,所以採用可比較的上市公司(comparables)來進行新創中後期的估值,是業界的常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