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取之不竭 間歇特性是缺憾
四、再生能源
目前國內把再生能源的發展主力放在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光電上,兩者的優點在於,都屬於取之不竭的自然資源,發電能源本身不需要從國外進口,且發電過程中不會排放污染。
然而風能與太陽能最為人詬病的缺點,就是其間歇特性,日落後沒有缺乏日照、風場強弱不一,未來若要普及使用,勢必少不了儲能設備的配合。此外,太陽能板的鋪設有眩光、占用土地等問題、而廢棄太陽能板的回收追蹤也還不夠完善,不乏有處理業者擅自傾倒廢液的新聞傳出;風力發電時的噪音則曾被附近居民抗議,中部離岸風場的風機預定地更是接近白海豚的活動範圍。
台科大教授:非過度依賴單一能源,應重視能源配比
從上述四者來說,到底那一種能源最適合台灣呢?對此,台科大電機系特聘教授陳在相表示:「每種能源其實各有優缺點,沒辦法講說哪個好、哪個不好。」他說明,我國能源供應上目前仍有98%來自進口,受國際價格波動影響甚鉅,關鍵在於讓各能源得以互補,而非過度依賴單一種能源,「從整體能源結構來看,我們非常重視能源配比。」
對於外界紛擾台灣到底該朝哪種能源規劃的方向前進,陳在相認為,能源轉型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立場提出意見,但政府應該站在更高的角度來評估。
「乾淨能源、供電穩定性需兼顧」
陳在相舉例,企業廠商需要看見的是未來20、30年,國家供水供電的穩定性,才會願意投資設廠;而環團鼓吹乾淨的能源,除環境因素外,台灣的產品若想外銷到歐盟或其他環保先進大國,更需減少製程的耗能與碳足跡,發展節能和再生能源是大勢所趨;此外能源安全和國家安全息息相關,若逢國際情勢緊張,也須確保我國數月用電無虞,更是能源規劃中最重要的考量之一。
「這些都要相輔相成,既要穩定、安全又要乾淨。」陳在相提醒:「能源規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不能只從單一個點去討論。」也就是說,能源配比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改變,假如各種能源之間的配比沒有拿捏好,不僅會影響到民生用電與經濟活動,更可能產生國安危機。
事實上,能源規劃絕非起於「當下」,當電力專家們進行用電負載預測,發現20年、25年後可能出現供電缺口,就會開始規劃,假如按部就班地完成,電量供應自然無虞;但實際上,有關台灣缺不缺電、缺多少電,各界團體眾說紛紜,無不極力地想找出「可用之電」,每當台電的備轉容量率亮起橘燈,就會引起台灣社會一陣緊張。
「電廠開發期長達15年 外在干擾多」
陳在相認為,電廠開發往往長達15至20年,期間外在因素干擾太多,具體落實開發還要經過環評、能源使用說明、設計、發包、建造……每個環節都會遇到阻礙,「如果這個案子延誤1、2年,那個案子也延誤1、2年,你就會發現為什麼這幾年備轉容量率低於6%的機會這麼高。」
另一個主因則是政府對於能源政策始終缺乏一套完整、全面的論述,致使人民累積了相當大的不信任度,「因為民眾會站在關心的立場批評跟要求,當然政府就要有能力回應,要讓人民安心。你若講不出話來、大家就會擔心啊,這是個很大的問題。」陳在相說。
陳在相強調,所謂完整的論述包含能源政策整體的規劃與配套措施,亦即為什麼要這樣做、該如何達成這個目標、這些措施存在哪些風險、如果不做又會陷入什麼困境。「一個能源政策、電力政策的論述,要整盤托出才對,你只講局部一定會有漏洞,」他表示,儘管就連專業的台電或者經濟部,要想完整了解能源規劃的概念都很困難,這仍是國家能源機構在公眾溝通上最缺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