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忠觀點:教育部的樂觀情緒與浪漫情懷

2018-11-27 05:50

? 人氣

「2018年世界人才報告」中台灣排名比去年降低4名,作者認為,教育部的想法太過樂觀。圖為教育部長葉俊榮。(資料照,顏麟宇攝)

「2018年世界人才報告」中台灣排名比去年降低4名,作者認為,教育部的想法太過樂觀。圖為教育部長葉俊榮。(資料照,顏麟宇攝)

日前,聯合報一則標題為「世界人才報告我退步4名攬才慘輸  教部:之後會見成效」的報導中說,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本月19日公布的「2018年世界人才報告」,在接受評比的全球63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排名第27,比去年退步4名,輸給新加坡、香港及馬來西亞。其中「吸引與留住人才」、「人才準備度」及「整體教育公共支出」表現略為遜色,是退步主因。但是,該報導中同時指出:「教育部表示,107年度起已推出高教深耕計畫加強留才攬才,有信心未來能看見成效。」報導中還說,教育部強調,「這項評比應是針對去年資料進行分析,今年度起教育部推出多項計畫,加強留才及攬才力道,後續會看見成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當前「國際化」口號當道的浪潮與喧囂中,關於國際攬才部分,教育部特地指出,今年度已有44人獲選為「玉山學者」或「玉山青年學者」。所以教育部認為,明後年的世界人才評比,台灣的排名就(應)會明顯上升。教育部的這種樂觀情緒與浪漫情懷,的確令人既欽佩又艷羨(?)。因之,想起了一個比喻,作為野人獻曝,博君一笑。從事科學研究的師生都知道,依據學術研究方法和手段,可以將科學家(和其他學科學者)區分為「理論學家」及「實驗學家」二大類。有一則科學界的笑話說:「除了自己相信,別人都不相信的,是理論學家(的成果,如理論計算和預測)。反之,除了自己不相信,別人都相信的,是實驗學家(的成果,如樣品和測量數據)。」倘依據這個笑話加以引伸類推,我們顯然可以將教育部執事者歸類為「有強烈理論學家傾向者流」,也就是說,他們與實驗學家——現場的實務者流(師生、家長及民眾)——之間,很可能存在一條巨大的鴻溝。

以44位獲得通過的玉山學者和玉山青年學者為例,他們將只佔台灣公私立大學總共約四萬八千位教師的千分之一而已。其中,有些玉山學者很可能年歲已大——已經達到或超過退休年齡——早已攀過了他們的教學和研發能動的高峰期。而玉山青年學者則剛獲得博士學位沒多少年(五年以內?),事業才剛要起步,未來的發展能否站穩腳步,仍充滿多重變數及未知數。憑什麼,教育部能一廂情願地委以他們重任,寄望他們可以在一二年之內,就讓台灣的高教世界排名竄升?換句白話說,教育部寧願捨棄四萬八千位本土師資,而浪漫地寄希望於44位外來玉山(青年)學者,這是不是意即對台灣數十年來的高教人才和經費之投資與教學研究挹注的清盤否定?還有,教育部為何仍遲遲不願意公布玉山學者名單,好讓廣大師生親炙、效法、學習,並對他們表達仰慕之情呢?

對於國內高教的近期展望,教育部執事者的浪漫情緒令人艷羨,但是對於哀鴻遍野的數十乃至百萬現場師生以及他們的家人而言,在台灣的大學教育沉痾已經盤根錯節,幾近崩盤(甚至暴斃)之際,「朝(理論學家)、野(實驗/實務學家)」之間的觀點卻如此巨大而幾乎全無交集,我們難道只能感嘆地說:教育部是「樂觀的唐吉訶德」?

懇切建議教育部,放下身段,與現場師生密切對話。同時建議教育部,勇敢挺胸向行政院及立法院明確表達,教育部必須大規模重組(可能包括增加編制),乃能夠具備充足人力與專業能力面對及處理學前教育、小中學教育,以及即將潰散的大學教育——前段班的國立大學和後段班的私立大學——問題。

*作者為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及電子物理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