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宣布「玉山計畫」的推動進度,表示已經編列6億元經費,將用於補助「國外(際)」回/前來的玉山(資深)學者和玉山青年學者。目前共收到141件申請案,將於約一個月後審查完畢,並公布通過學者名單。
暫且不區分資深和青年玉山學者,如果簡單以一共通過100件申請案(即通過率高達71%!)估算,則平均每位獲獎者將最高享有每年600萬元的編列薪資和行政補助經費等著他/她來拿。如果以通過一半即70件申請案估算,則平均每位獲獎者將最高享有每年近860萬元的編列薪資和行政補助經費等著他/她來拿。(行政補助費為150萬元,其餘都是薪資。)實務上,獲得獎勵的「國外(際)」學者當然未必真的拿到了600或860萬元放入口袋,但是這兩個令人垂涎、艷羨萬分的高額數字,的確反應了教育部的崇洋媚外、吃裡扒外的「心態」,以及對於提升高教之缺乏深謀遠慮的規劃和執行能力的「急就章」。
教育部同時又宣布說,除了補助國外(際)回/前來的學者,也同時編列了3億元,將用於補助已經在國內任教的優秀教師。假如以台灣所有大專院校105學年度共約48,000位專任教師——教育部網頁統計資料顯示,105學年度全台大專院校專任教師(含助教)共48,096人——的三分之一獲得獎勵估算,則每位通過者每年將獲得約18,750元(!),即不到二萬元的補助。假如以2,500位專任教師獲得獎勵估算,則每位通過者將獲得約12萬元的獎勵,也就是每月「加薪」一萬元。但是這些難得地獲得青睞的2,500位教師,將只佔台灣大專院校全體專任教師的百分之五稍多(5.2%)而已!與國外(際)玉山學者的申請通過率和獎勵金額相比,教育部何其偏心、偏袒,和偏執!
從以上這些簡單的小學算數,就可以看出教育部的「心機」和「算計」之深。對於玉山計畫的規劃和推動,教育部沒有說出口的一句話——如果教育部真的已經完成了一份既專業又具體撰寫的「提升高教規劃書」的話——顯然是:在國內孜孜矻矻、兢兢業業,努力教學和研究的教師,不可能是人才,不值得費心鼓/獎勵。反之,只要掛上「國外(際)」的招牌(很可能從來沒有在台灣納過稅!),就應該是人才,教育部就要用力去追捧、去「追星」,去插花。
其實,既然那些已經在國內從事教研的大專院校教師,有百分之九十(或九十五)以上都不值得鼓/獎勵,教育部就應該即刻起身力行,大刀闊斧,積極推動大專院校的清退,讓平庸的教師不要再誤人子弟,讓不適格的院校盡早退場。
玉山計畫的推動已經箭在弦上,如今我們只能「公開要求」教育部,在二到三年之後,請記得一定要進行細緻、具體和最專業的學術評鑑,並且要公布每一位玉山(青年)學者的教學和研究成果。屆時,請相關的政府部門,也記得一定要對教育部推動玉山計畫的成效,給予褒揚、獎勵,或者追究責任!
順帶一句話,取名「玉山計畫」這個稱號,顯然缺乏創意。這是直接模仿/套用大陸近一、二十年來,其中央政府單位以及各省市級政府,紛紛為了搶功、搶位、搶人、搶資源,而不斷異想天開、疊床架屋,加碼推出的至少幾十種的江、湖、河、海、山、岳學者稱號的平移(照抄?)而已。請教育部主事者動一點腦筋,加一點油;請不要再帶頭歧視長期在國內「深耕」,留下了一步步抹不去的深刻腳印的認真學習之眾多學生(包括本土博士)和優秀教師!
*作者為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及電子物理系教授